
弗洛伊德性学说认为,性欲及其能量生来即有,婴儿也有性欲,不过表现形式与成人不同而已。我国先贤孟子也有云: “食、色,性也。”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是繁衍的基础,具有自然属性。同时,性也有其社会属性,它与社会民族文化伦理道德相适应。性在中国似乎是一个敏感而禁忌的话题。现实的一份数据令人触目惊心。2011年的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美国,越来越多60岁以上老年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约有110万人。在中国,近年来有报道的老年人艾滋病病毒感染病例同样增加,从2000年到2011年,65岁及以上年龄组感染病例由0.34%增加到8.16%,增长了24倍。其中,异性性传播是主要途径。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尽管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老年人对性健康和性传播疾病感染认识有限,感知风险的能力低下,在这种情况下不洁性交史增加。实际上,老年人的性需求被忽视,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压力,禁锢了老年人的性需求。政府层面来看,过去15年中,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重的情况下,促进老年健康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但对全球政策、人权文书和政府报告的研究显示,老年人被排除在性生殖健康和权利的议程之外,成为政策上的盲点。也就是说,老年人的性需求无法得到法律法规政策的照顾。社会层面,由于性知识的缺乏和对性衰老的误解,社会传统观念和公众舆论对老年人性生活与性心理都持否定或忽视态度。传统观念认为性是私密、隐晦的,其主要功能是夫妻间繁衍后代,繁衍是青壮年人的任务,随着年龄增大,人的性功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降低,而老年人发生性行为,在传统养生观上看不利于延年益寿,在传统道德观上看甚至是下流猥琐的,为社会所不齿。这种社会意识束缚了老年人的性需求。如果有人企图冲破这种束缚,就会受到铺天盖地的指责、嘲讽。同时,大量新闻媒体也在把社会舆论导向消极的一面。家庭层面,老年人作为道德楷模的角色,是膝下子孙尊敬模仿的对象,需要体现出睿智长者的榜样性和道德观。若表现出强烈的性需求,无疑会对这一形象产生冲击,受到后辈的质疑。于是,即便是在家庭,无形中也要压抑这种诉求。此外,随着老年化社会及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许多年轻人投身于工作而无暇照顾孩子,老年人担起照料养育孙子女的责任,理所应当没有多余的精力投入性生活中。夫妻及个人层面,有个俗语“七年之痒”,即爱情走到第7个年头,激情会随着时间消逝,更何况是朝夕相处几十年的老夫老妻,爱情的新鲜感早已升华为亲情,性的权利更像是任务。而且随着年龄增长,性功能衰退,性能力的自卑感逐渐产生,很多老年人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夫妻双方最终选择终止性生活。
老年人性问题错综复杂,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成为无形的枷锁,禁锢了老年人的性需求,最终导致他们压抑自身性欲。事实上,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不会随时间推移而消失,性衰老并不等于性功能的丧失,老年人仍可以从适度的性生活中获得性满足的快感,提高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