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缺铁性贫血

吴桃伟医生 发布于2021-09-03 11:59 阅读量7441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1. 铁摄入不足

由于饮食中铁含量不足和吸收障碍,前者常见于长期素食主义者,后者见于胃酸缺乏、胃切除术后等胃肠道疾病患者以及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的患者。

2. 铁需求增多

月经期妇女、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婴幼儿和青少年需求量较常人增加。

3. 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最常见的病因,如痔疮、女性月经期失血、慢性反复的血管溶血等均可使铁丢失过多。

但10%缺铁性贫血患者未能找到上述原因,称为“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

动物实验中证实了幽门螺杆菌在缺铁性贫血中的作用。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小鼠与未感染的对照组相比,铁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浓度更低。Taye 等研究显示,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儿童至 6.5 岁时都更易罹患贫血。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导致胃黏膜损伤和失血,减少胃酸分泌,影响肠道铁的吸收,使前铁调素升高、铁蛋白降低。就是说幽门螺杆菌感染干扰了铁的吸收、增加了铁丢失,最终导致缺铁性贫血。

大量证据表明,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患者中50%以上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根除幽门螺杆菌同时补充铁剂可使约70%患者得到彻底治愈。

此,早至2005年发表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国际共识”已将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列为幽门螺杆菌根除的指征。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