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颈丛神经
颈丛,由第1~4颈神经的前支构成,位于肩胛提肌和中斜角肌起端的腹外侧,胸锁乳突肌上部的深面。颈丛的分支包括:肌支、皮支和与舌下神经、副神经的交通支。
颈神经根出椎间孔后分出的前支,向外穿前、中斜角肌及肩胛提肌起始部,浅出至胸锁乳突肌深面,分支形成颈丛。
颈2、颈3及颈4脊神经发出的运动支又分浅深两部分。浅支走行于中斜角肌及肩胛提肌浅面;深支为肌间束,走行于中斜角肌肌纤维之间,穿出后进入肩胛提肌。
颈2脊神经位置较高,出椎间孔后分支早,其运动支细小,向外下走行,就近分布于前、中斜角肌及肩胛提肌起始部。
颈3和颈4脊神经出椎间孔后分出的前支走向外下,分别至甲状软骨上缘及中点水平开始分支,分支形成颈丛,其深部运动支穿中斜角肌后分数支进入后斜角肌及肩胛提肌。浅部运动支相对粗大且恒定,分别越过中斜角肌上1/3下部及中1/3上部的浅面行向外下,到达并止于肩胛提肌的中1/3的上、下端浅面。
二、颈丛皮支
颈丛皮支,由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附近穿出,位置表浅,散开行向各方,其穿出部位,是颈部皮肤浸润麻醉的一个阻滞点。
枕小神经(C2),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升,分布于枕部及耳廓背面上部的皮肤。
耳大神经(C2、3),沿胸锁乳突肌表面行向前上,至耳廓及其附近的皮肤。
颈横神经(C2、3),横过胸锁乳突肌浅面向前,分布于颈部皮肤。
锁骨上神经 (C3、4)有2~4支行向外下方,分布于颈侧部、胸壁上部和肩部的皮肤。
三、颈丛深支
颈丛深支,主要支配颈部深肌,肩胛提肌、舌骨下肌群和膈。
膈神经 (C3—5),是颈丛最重要的分支。先在前斜角肌上端的外侧,继沿该肌前面下降至其内侧,在锁骨下动、静脉之间经胸廓上口进入胸腔,经过肺根前方,在纵膈胸膜与心包之间下行达隔肌。
隔神经的运动纤维支配膈肌,感觉纤维分布于胸腹心包。隔神经还发出分支至膈下面的部分腹膜。一般认为,右膈神经的感觉纤维尚分布到肝、胆囊和肝外胆道等。
膈神经损伤的主要表现是同侧的膈肌瘫痪,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可有窒息感。膈神经受刺激时可发生呃逆。
副膈神经 ,多见于一侧,起自第5~6颈神经的前支,在锁骨下静脉的后侧加入膈神经。
四、颈椎间盘突出症
颈椎间盘突出症指颈椎的椎间盘退变基础上的髓核及部分纤维环向周围组织突出,压迫相应脊髓、脊神经根或椎动脉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颈肩痛、突然晕厥、四肢麻木甚至瘫痪等。
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早期症状不明显,以感觉障碍为主或以运动障碍为主,晚期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脊神经损害,如步态笨拙、活动不灵、走路不稳、常有胸腰部束带感、重者可卧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难,大小便失禁等。
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患侧上肢麻木感,重者可出现剧烈疼痛,如刀割样或烧灼样,同时伴有针刺样或过电样窜麻感,疼痛症状可因咳嗽而加重,此外尚有痛性斜颈、肌肉痉挛及颈部活动受限等表现,尚可出现上肢发沉无力、握力减退、持物坠落等现象。
旁中央突出型颈椎间盘突出:除有侧方突出型的表现外,尚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单侧脊髓受压的症状,表现为病变水平以下同侧肢体肌肉过于紧张、力量却减弱、肌腱反射亢进,出现触觉及深感觉障碍。
五、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
颈椎间盘突出症传统的方法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优点是减压彻底,缺点是融合节段。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时颈椎内镜技术,颈椎内镜技术有两种,分为前路和后路内镜手术。优点是创伤小、效果好、康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