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生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
大家好,我是庞医生,一个从门诊经验写科普文章的家伙,一个想与您一同保持健康的家伙。
今天聊吃北芪上火的问题。
北芪,即黄芪,又名膜荚黄芪,因盛产于我国北方,故名北芪。
经常在门诊上听到患者说:觉得自己很虚,可是一吃北芪就上火,怎么回事?
这在中医叫做“虚不受补”,意思是说身体虚到补药都耐受不了了。这得多虚啊,想想都吓人。
可是在危重症我们用药更加猛浪,用药得当往往能起死回生,那么严重的病情的情况下都受得住,为什么只有一点点虚的人反而受不住了呢?其实问题是出在了用药方法上面,补虚,没那么简单。
人体正气分为气血阴阳,常见的虚症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不同的虚用不同的补药,比如气虚当然用补气药了。再根据脏腑划分,例如可分为脾气虚、肺气虚、脾阳虚、肾阴虚等等,那就要根据药物归经来选择更合适的药物了,或者用引经药来引导药气直达病所。这是不是有点类似西医说的药物靶向作用?老祖宗几千年前就知道药物靶向作用了。
上面说的吃北芪上火的问题,很多人是药物选择的大方向已经出错了。比如脾阳虚后,脾失健运,脾主肌肉,不能为肌肉提供能量,人就乏力,脾虚痰湿内生,人会感觉困重,湿又困遏脾阳导致进一步脾失健运,如此恶性循环,永无宁日。治疗方法应该是健脾化湿同步,权衡孰轻孰重,酌取药物分量比例,总以健脾为第一要务,脾阳得复,湿气自去,“离照当空,阴霾自散”。在湿困脾阳的时候,脾是无法运化北芪的药气的,药气不能被人体接收,就变成了邪气,这与吃多了不消化,食物在胃里就会酸腐一个道理,所谓“气有余便是火”北芪没有起到补虚的作用,反而化为阳邪了。那如何健脾呢,健脾的药物是很多的,北芪也有健脾作用,为啥北芪就不能用呢,因为它只会补不会泄,泄什么呢,泄湿气啊。上面讲到了脾阳虚与湿气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在补脾气的时候,脾还被湿气困着呢,脾的力气化湿还来不及呢,哪有空再去化药气呢。所以对于脾虚湿困的人来说不妨在用北芪的同时在加入一些祛湿的药,比如茯苓、炒白术,陈皮等,另外还要配伍醒脾的药物藿香、砂仁、豆蔻等,“芳香醒脾”,《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这里的“五气”指的是“臊、焦、香、腥、腐”《内经》讲: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臭(xiu)香;,所以药加入芳香醒脾的药物来唤醒脾的运化之功。不过考虑到组方配伍的严谨性,倒不如直接买健脾丸服用更好。
如果您觉得文章有意义,请帮忙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