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生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
大家好,我是庞医生,一个从门诊经验写科普文章的家伙,一个想与您一同保持健康的家伙。
今天聊下火药的话题。
北方人说,吃点辣椒之类,嗓子疼,牙疼了...,自己吃几天消炎药,好了。
广东人说,吃了热气的东西,喉咙痛了,牙龈痛了,喝几次十八味凉茶,或者吃点下火药,好了。
于是洋洋得意,自己会治疗了,不用找医生了,久病成良医嘛。
真的如此吗?
首先滥用抗生素就不说啦,按照西医的说法,必须要有用药指征才能用抗生素(消炎药),一旦确实需要用抗生素,一定要按时足量规范用药,否则就是滥用。居然还有人说,有事没事消消炎,有病治病无病预防,雷人!
再来说说下火药,有热气就要下火啦,就要清热解毒啦,听起来没毛病。
其实不然,您是否听说过一吃凉东西(凉茶、绿豆汤等)就上火呢?匪夷所思吧,现实中确实有。
中医里面讲热者寒之,这里的“热”指的是实热证,虚热是不建议用凉药的!虚热本质是阳虚、是寒症。学名叫真寒假热证,此时用了凉药,就犯了“虚虚实实之戒”!意思是令“虚”者更虚,“实”者更实了。哪里虚?阳虚,哪里实,阴寒实。
如何治疗呢,热者寒之,寒者当然热之了呀。
所以对于体质虚寒的人呢,我一直都反复叮嘱:两种凉碰不得,一种是温度上的凉,中医有句话叫“冬吃萝卜夏吃姜”,你看,古人都总结好了,夏季那么热,还要让你吃姜。另一种凉是药性的凉,就是下火药啦,不要以为寒凉药趁热服用就没事,不管如何加热服用,它对身体带来的都是代谢减弱、功能降低等效果。(如果是给身体带来代谢旺盛、功能增强,我们就说是温热类药物)
所以中医看病,首先要辩阴阳寒热,这决定了治疗的大方向,大方向错了,再怎么优化药物配伍都是错的。诊断正确与否,是“诊”的问题,治疗效果好不好,那是“治”的问题,诊断正确,疗效不好,大不了药物白吃了(但是也不能吃太多,是药三分毒),但是诊断错误了,导致错用了反药,那再值钱的药也是毒药。所以商业运作说,老年人都要久不久吃一粒安宫牛黄丸,预防中风,打个折900块一粒给你啦......,如果他们明知病分阴阳,药分寒热,还这样推销给你,其心可诛!
辨病之阴阳是最考验一个中医师水平的,很多情况下都是似是而非的情况,在危重症往往决定着患者生死存亡,一剂良药可以让患者起死回生,一剂错药也可瞬间亡阴亡阳,没有过人的胆识是不敢救人于危亡之际的。毕竟大环境让医者要么一战成名,要么一败涂地,所以明哲保身者多。到头来,遭殃的还是自己。
如果您觉得文章有意义,请帮忙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