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侧C7神经根移位手术在治疗脑卒中、脑瘫后上肢痉挛性偏瘫中的应用

王朴医生 发布于2022-08-30 20:40 阅读量554

本文转载自脊柱鉴查

1986年,华山医院手外科顾玉东院士首次提出健侧C7神经根移位治疗一侧臂丛神经瘫痪获得良好疗效。之后,此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多项研究证实,并被广泛应用于脑瘫、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等的治疗。

最初的移植通路相对较长,无法实现健侧C7与对侧神经的直接吻合,需要移植一部分腓肠神经行中间桥接。为了缩短神经移植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此技术不断改进。

通路改进过程:2002年,McGuiness等人提出咽后间隙和椎体前筋膜通路。2008年,华山医院手外科徐雷教授等人提出切断双侧前斜角肌的椎体前通路。2011年,华山医院手外科徐文东教授等人首次通过颈长肌椎体前通路对1例脑瘫患儿进行了健侧C7神经根与患侧C7神经根的桥接。经过2年的随访,手术效果显著。2015年,徐文东教授等人对6例成人偏瘫患者行该术式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进一步的验证了该术式的可行性,且实现了神经的直接吻合(无需移植),手术创伤小,同时减少了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及神经再生时间。

该手术是建立在切取健侧C7神经根时不出现肢体功能丧失的研究基础上。切取C7神经根后,邻近神经根的代偿作用得以保障其支配肌的运动功能。

既往研究表明,C7支配肌群有助于肩、肘、腕和手的运动。然而,C7神经对上肢整体功能及不同肌群的具体作用尚待深入探索。徐文东教授等结合尸体解剖和临床试验,发现C7神经纤维在胸外侧神经、胸背神经和桡神经三头肌支内稳定存在。

暴露双侧臂丛神经,将患侧的C7神经根于椎间孔处切断,健侧C7神经根在远端切断,并在椎体前方建立通路将健侧C7神经根断端送到患侧。采用神经外膜显微缝合技术,将两个断端直接对接吻合。

经过健侧C7神经移位术后,更换了患肢已经破坏的大脑控制皮层。结合康复,使瘫痪的肢体获得再次恢复的可能。

有学者通过对术后患者行经颅磁刺激和fMRI,认为患肢与同侧大脑半球之间建立了连接,这提示成年人大脑仍具有可塑性,而且人的大脑具有一侧半球同时控制双侧肢体的潜能。

适应症:中枢神经损伤(CNI)后单侧痉挛性上肢瘫, 且平台期后康复≥3个月无明显进展。

禁忌症:严重的全身疾病/心肺疾病无法耐受手术;发育迟缓或认知能力低下;瘫痪上肢存在严重固定性挛缩或关节畸形。

徐文东教授等的一项临床研究中(发表于NEJM),把36名一侧上肢瘫痪5年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2组:一组患者进行健侧颈神经移位术加康复治疗,另一组患者进行单纯康复治疗。定期随访,详细记录实验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分析患肢与同侧大脑半球之间连接的建立,观察术后患者脑功能的变化。

通过外周神经刺激和经颅磁刺激评估手术前后周围和中枢的连接情况,记录健侧和患侧的桡侧腕伸肌信号。

临床上对健侧 C7 神经根移位治疗疾病谱的不断拓展以及最新研究表明,一侧大脑可支配双侧肢体的脑重塑,进一步促进了健侧 C7 神经根移位手术完善、创新和拓展。安全、有效、移位通路最短、可普及的健侧 C7 神经根移位通路方案一直备受关注,并在继续不断探索。

随着科技发展和医学进步,需进一步研究健侧 C7 神经根移位后的脑功能重塑机制,以及根据疾病种类和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安全、有效的移位通路,更有利于患者康复。

如需了解详情请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康复医学科找王朴教授。门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二下午;地点: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二楼外科门诊康复医学科4号诊室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