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到底应不应该用抗生素,什么时候用?

官亮医生 发布于2022-02-16 21:22 阅读量775

本文转载自医学界呼吸频道

咳嗽早已成为抗生素滥用的重灾区,一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卫生经济负担,另一方面长期使用抗生素也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出现。那么,对于咳嗽患者如何守住抗生素滥用的红线,却又不至于延误患者的病情呢?

先看看咳嗽如何分类:


图片发自160App



1、急性咳嗽中以普通感冒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最为常见,而病毒感染则是这两者最常见的病因。因此,急性咳嗽的治疗中抗生素并不是首选,而应该以对症治疗为主。只要有细菌感染的证据,例如咳黄脓痰、外周血白细胞增高等,不管是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还是肺炎,都可以给予抗生素治疗。在未得到病原菌阳性结果之前,指南建议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患者经验性选用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等口服抗菌药物。

此外,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症也可以表现为急性咳嗽,这两者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因此抗生素的使用应该更加积极。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多为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肺炎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动杆菌感染,指南建议莫西沙星作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时的主要治疗药物。

由于国内支气管扩张症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最高,因此经验性治疗应常规选择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的β-类酰胺类抗生素、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等,可单用或联合应用。

2、亚急性咳嗽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后咳嗽,其中以病毒性感冒引起的咳嗽最为常见,多能自发缓解,无需使用抗生素治疗。

不过,一些急性支气管炎的患者由于抵抗力低下、排痰不畅、细菌耐药或抗感染疗效不佳等原因,细菌在支气管内不能被及时有效清除,导致病情迁延不愈,病程可能超过3周,称为迁延性感染性支气管炎,主要见于婴幼儿。

感染后咳嗽的常见病原学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亦可造成迁延性感染性咳嗽。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引起的PIB,指南建议使用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由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感染后咳嗽则可使用阿莫西林或者头孢菌素类,疗程2~3周。

此外,百日咳也可能导致急性或亚急性咳嗽,对于起病1~2周的卡他期,指南建议尽早开始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虽然不能改变疾病进程,但能够降低疾病的传染性。对于非卡他期(迁延期)的百日咳患者,指南则不推荐使用抗生素治疗。

3、慢性咳嗽

通常与感染无关,因此应避免滥用抗生素治疗。不过,慢性鼻窦炎、支气管扩张、气管-支气管结核等慢性气道疾病也可能引起慢性咳嗽。

慢性鼻窦炎有多种类型,如病毒性、细菌性、真菌性和变应性鼻窦炎,部分合并鼻息肉。细菌性鼻窦炎多为混合感染,鼻窦分泌物细菌培养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表皮葡萄球菌、肺炎球菌为主,多数情况下为定植菌,可能与急性发作有关。

指南建议细菌性慢性鼻窦炎的抗菌谱应覆盖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及厌氧菌,常用药物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类或喹诺酮类,急性发作者应用≥2周,慢性者酌情延长使用时间。不过,长期低剂量大环内酯类药物对慢性鼻窦炎的治疗作用证据有限,指南不建议作为常规治疗。

对于稳定期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指南表示大环内酯类药物有助于改善症状,减少急性加重风险,但要注意长期应用导致的细菌耐药性及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

气管-支气管结核引起的慢性咳嗽,则需要长期使用抗结核药物规范治疗。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