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不定时炸弹”?

官亮医生 发布于2022-01-27 22:40 阅读量766

本文转载自药店联盟健康馆

2020年柳叶刀发表的研究显示,2020年全球30~79岁人群中,有约28%的人有颈动脉内-中膜层异常增厚,21%的人有颈动脉斑块,1.5%的人有颈动脉狭窄。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超过40%,60岁以上的几乎都中招。

哪种情况下需要进行治疗?

对于正常人来说,颈动脉斑块发展缓慢,大部分人都没有症状。但是对于有高危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吸烟和饮酒等)的人群来说,斑块的进展会加快,可能成为“不定时炸弹”。

出现内-中膜层增厚者

如果颈动脉彩超仅查出颈动脉内-中膜层增厚,且没有缺血性脑卒中症状,则不用吃药,调整生活方式、管理高危因素就可以了。

生活方式调整包括饮食干预(低脂肪、低糖、多维生素、粗细搭配、控制热量和胆固醇摄入)、运动干预(每天3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5次)和行为干预(戒烟、限酒)。

高危因素管理包括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

如果血脂在正常的范围以内,不需要用药物治疗。

如果近期(6个月内)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建议用药治疗。

❷出现颈动脉斑块者

已经发现颈动脉斑块者,如果没有缺血性脑卒中症状,血脂在正常范围,进行生活方式和高危因素干预就可以了。

如果为颈动脉斑块伴轻度狭窄,没有症状,血脂正常,医生会根据斑块的稳定性和用药的风险效益来考虑要不要用药。

如果为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或斑块伴狭窄50%以上,没有症状的患者,不管血脂是否正常,都建议用药治疗。

如果查出有颈动脉斑块,近期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要进行药物治疗。

❸出现颈动脉狭窄或闭塞者

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医生会根据风险因素(比如高血压患者合并其他危险因素,糖尿病且超过40岁,有冠心病、或斑块不稳定等),来判断是不是要进行药物治疗。

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医生会根据斑块的稳定性、狭窄程度、预期寿命,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率和病死率等,来决定采取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❶他汀类

颈动脉斑块的治疗以他汀类药物为主,能减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防止新的动脉斑块形成,但是不能消除已有的斑块。

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有些患者需要长期或终身用药。

❷抗血小板类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能抗血栓和减轻炎症反应,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❸抗氧化剂药物

抗氧化剂药物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抑制炎症,改善内皮舒张功能。比如普罗布考。

❹烟酸

烟酸大剂量使用有明显的降脂作用,但联合阿托伐他汀时,在消退颈动脉斑块方面,优于单用他汀类药物。

❺中药

一些中药和中药提取物,具有调脂、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抗炎、抗凝等作用。

手术治疗

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手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

手术治疗的对象是颈动脉狭窄>50%并有缺血症状的患者,或颈动脉狭窄>70%患者。

由于使用药物无法在短期改善缺血症状,有斑块脱落形成血栓的风险,而通过这两种手术,能降低卒中发生的风险。不过,由于手术指征比较复杂,且不同人群承担的风险也不尽相同,所以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

参考出处: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