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都非常关注自身健康,很多人体检时,经常会查出各种“结节、息肉、囊肿、增生”等增生性病变,于是看到自己身体内长了一些多余的东西都会惴惴不安,甚至担心这些会发展成癌。结节、息肉、囊肿和增生,到底哪个才是癌症的先兆呢?
肺结节:在肺部影像检查中,发现类圆形的直径小于3厘米的病灶通常描述为结节灶,直径小于1厘米时常被描述为“小结节”,直径小于0.5厘米时就称为微小或细小结节。随着近年来高分辨螺旋CT的出现,小结节或微小结节发现得越来越多,但大部分是良性的。什么样的肺结节更像癌呢?也就是肺高危结节:主要看四条:一看大小:>1.5cm的实性结节或>8mm的混合磨玻璃结节危险。二看外形:结节长得越“奇怪”,恶性可能性越大。分叶、毛刺、胸膜牵拉、含气细支气管征和小泡征、偏心厚壁空洞等;三看位置:恶性肿瘤最好发于右上肺;再就是定期复查中,结节不断增大,需警惕恶性。 究竟临床恶性概论多大,要根据年龄、是否吸烟、有无胸外肿瘤史、肿瘤标志物的情况等综合评估。不同肺结节癌变率不一:依次为混合磨玻璃结节>纯磨玻璃结节>实性结节。
对于纯磨玻璃结节,6mm以下半年随访,随后每年随访;而6mm以上3个月随访,随后每年随访。混合磨玻璃结节8mm以下3个月、半年、1年分别复查,以后每年复查;8mm以上每3个月复查。
新发不确定的实性结节又存在肺癌危险因素的,小于6mm,每半年复查;7-8mm需要3-6个月复查;不存在危险因素的新发实性结节,小于6mm,每年复查,7-8mm则6-12月复查。8mm以上新发、实性、不确定的肺结节,临床评估恶性概率低的3-6月CT复查。中高概率的建议PET/CT进一步评估。
乳腺结节:临床可扪及的乳腺肿物称之为乳腺肿块,而不可扪及通过影像学发现的乳腺肿物称之为乳腺结节。乳腺结节采用“BI-RADS”分级,是指美国放射学会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的缩写。BI-RADS分级法将乳腺病变分为0~6级,用来评价乳腺病变良恶性程度。一般来说,级别越高,恶性的可能性越大。
0级:指采用超声检查不能全面评价病变,需要进一步的其它影像学检查诊断。
1级 :阴性,超声检查未见异常改变,有把握判断为正常。建议随诊(1年)。例如:无肿块、无结构紊乱、无皮肤增厚、无微钙化;
2级 :良性征象,基本可以排除恶性。建议根据年龄及临床表现随诊(半年至1年)。例如:单纯性囊肿、乳腺内淋巴结(也可能属1级)、乳腺假体植入、多次复查超声,图像变化不大,年龄小于40岁的纤维腺瘤或首次超声检查年龄小于25岁的纤维腺瘤;手术后结构欠规则,但多次复查超声,图像无变化;脂肪小叶。
3级:可能良性征象,恶性危险小于2%。建议短期随访(3至6个月)及其它检查。例如:年龄小于40岁的实性椭圆形、边界清、纵横比小于1的肿块,良性可能。恶性的危险性小于2%;考虑纤维腺瘤可能性大:实性肿块呈椭圆形、边界清、纵横比小于1。经过连续2至3年的复查,可将原先的3级(可能良性)改为2级(良性);多发性复杂囊肿或簇状小囊肿;瘤样增生结节(属不确定一类)。
4级:可疑恶性,需活检明确。恶性危险性3%-94%。
4A级:属低度可疑恶性。4B级:恶性可能性为31%~60% 。属于这个分级的病灶放射学和病理学有紧密相关性。部分界限清楚、部分界限不清的纤维腺瘤或脂肪坏死可进行随访,但乳头状瘤则可能需要切除活检。4C级:恶性可能性61%~94% ,但不像5级那样,具有典型的恶性表像。例如:边界不清的、不规则实质性肿块或新出现的簇状细小多形性钙化。该级病灶很可能会是恶性的结果。
5级 :高度可能恶性。恶性危险性大于95%。超声有特征性异常征象(良恶性实性肿块鉴别表中恶性征象三项以上),应考虑治疗措施。
6级:已活检证实为恶性。这一分级用于在活检已证实为恶性但还未进行治疗的影像学评价上。主要是评价活检前后的影像学改变或监测手术前新辅助治疗的影像学改变。
甲状腺结节:临床上有多种甲状腺疾病如甲状腺退行性病变、炎症等都可以表现为结节。和乳腺结节BI-RAD分级类似,甲状腺结节的评估采用C-TIRADS分级标准。C-TIRADS分级标准主要是看甲状腺结节的结构、回声、形态、边缘、局灶性强回声也就是钙化情况五方面赋分,另外颈部淋巴结和血供情况也有重要价值!根据C-TIRADS分级标准风险分层, 1-3级通常为良性,1年随访即可;4级以上尤其是4B以上结节需要甲状腺穿刺或手术来进一步的明确,同时结合患者的高危因素、临床病史和体检的发现、血清学检查,必要时基因检测进行综合分析。甲状腺癌是个懒癌,生长缓慢,一般而言预后很好,甚至几十年无进展。
息肉是人体某个正常结构上赘生的一块“肉”。大多数息肉属良性,但有一部分会恶变。建议只要在体检中发现息肉就应尽可能切除,随后送去病理活检,确诊息肉类型,防止复发。
结肠息肉:肠道息肉有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3种类型,癌变几率不同。只要及时发现并将其切除,随后保证定期做肠镜检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即可有效预防复发及癌变。
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切除后1年复查,若无复发5-10年复查。腺瘤性息肉、错构瘤、锯齿状息瘤、或切除的直径大于1cm的良性肿瘤性息肉,2-6月复查,再1年、3年复查,三轮正常可5-10年复查。对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类癌或者肠癌,2-6个月复查,以后每年复查。
胆囊息肉: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腹部B超筛查。患者发现胆囊息肉后,可进一步做常规超声加彩色多普勒超声或声学血管造影,内镜超声或CT增强扫描,以确定胆囊息肉是肿瘤性息肉还是非肿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性息肉),通常可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如何通过检查报告评估胆囊息肉的癌变风险呢?一看息肉大小,息肉大于1厘米癌变的风险就要显著增加。二看息肉多少,单发息肉比多发息肉癌变的风险更高。三看息肉基底,宽基底的息肉比窄基底的息肉癌变风险更高。四看胆囊本身,胆囊息肉如果合并胆囊萎缩、胆囊壁增厚、胆囊部分钙化或完全钙化(瓷化胆囊)癌变风险高。五看有无结石,同时合并有胆囊结石的胆囊息肉比不合并胆囊结石的胆囊息肉癌变风险更高。六看生长速度,快速增大的胆囊息肉比生长缓慢的胆囊息肉癌变风险更高,特别是增强扫描(CT或MR)时呈持续强化的息肉。如果没有以上高危因素,也无临床症状,则不需手术治疗,应每6~12月超声检查一次,动态观察息肉大小变化。但如果胆囊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病人年龄超过50岁、单发病变、息肉逐渐增大、合并胆囊结石等,则视为癌变的危险因素,应该切除胆囊,不提倡保胆手术。
囊肿是一种良性包块,有的单独一个,也有多个的,一般来说对健康没有多大影响,体检查出也不必过于紧张。只要囊肿没有对周围器官存在压迫症状或发炎感染,基本不需特殊治疗。
肝囊肿:绝大多数肝囊肿不会癌变,且不会影响肝功能,所以只要肝囊肿没有导致身体不适都可以不作处理,但建议每6个月做B超复查一次,观察囊肿大小变化。如肝囊肿过大,可能压迫邻近器官,引发不适症状,则需积极治疗。
肾囊肿:肾囊肿以单纯性肾囊肿较为多见,绝大多数单纯性肾囊肿为良性,恶变几率微乎其微,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在发现前几乎没任何症状。如果肾囊肿小于5厘米,且没有给患者带来不适,大可不必治疗,一般3-6个月复查B超观察其变化即可。如出现并发症,像囊肿破裂、囊内出血等,需进行外科手术。
乳腺囊肿:乳腺囊肿严格意义上不能算是乳房疾病。95%的乳腺囊肿无需做特殊处理,只要定期观察,每半年做一次B超,40岁以上患者每年加做一次钼靶检查。
分为生理性增生和病理性增生。生理性增生有时会对人体有益,病理性增生往往是有害的,但也不意味着增生就一定会发展成癌症。
骨质增生:做X光检查,经常会看见关节处有增生现象,也就是“骨刺”,尤其是颈椎、腰椎和膝关节。很多老人以为骨刺是病,发现一定要将其去除,有些人甚至听信虚假广告,想通过服药溶骨。骨刺通常被认为是人体代偿性的增生,即通过增生来帮助支撑身体、稳定关节。如果没有给身体带来不适,不需要做特殊处理。如有疼痛或活动受限、神经压迫,需药物治疗、关节镜治疗或关节置换。
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往往是老年男性的痛。早期大多可保守治疗,药物治疗效果很好。有排尿困难、尿潴留可经尿道前列腺汽化切除术或经腹前列腺摘除术。目前还没有良性前列腺增生向前列腺癌转化的证据,建议每年彩超检查,必要时检验PSA、fP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