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春天—精神病人肇事肇祸的高发季节

段世彬医生 发布于2022-02-19 19:11 阅读量1160

本文转载自知乎看到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俗话说“菜花黄,病人狂“,意思是春季精神病复发、多发的季节。


图片发自160App



又是一年春天到来,每临此时,以往那些精神病人惨不忍睹的杀人场景就会浮现在眼前:精神病儿子将父母杀死,把五脏六腑全挖出来,放在饭桌上,满屋血肉狼藉,腥气冲天;一精神病男子,早上五点左右,身扛双头忙镐子,将四家邻居的六人砸死,三人砸伤;一精神病男子,凌晨手握菜刀,追砍路边晨练的老年人,致使一人死亡两人重伤;一名妇女将不满三岁的外孙女抱到村外的水渠内掐死;……

精神病人暴力犯罪的危害极大,并且使被害人家属求法无助、痛苦无奈,精神病患者制造的血案层出不穷,春天尤其高发,据不完全统计一半以上的精神病人肇事肇祸案件发生在春季,其凶杀的场景惊心动魄。


图片发自160App



案件的特点

一是作案手段暴力性强,不计后果。由于精神病人犯罪时处于无自制力和发病状态,具有极强的攻击性,且手段格外残忍,作案不分时间、场合,不计后果,受害人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受到人身攻击,往往造成被害人死亡的严重后果,案发后给被害人家属及周边群众造成极大的恐惧和心理伤害。

二是作案时间不确定,实施暴力行为突然。精神病人发病与作案密切关联,案发前往往没有任何征兆,稍受刺激,便可引发冲动行为,而发病又有猝然性,作案时间无规律可言,其行为防不胜防。

三是侵害目标随意性,身边亲近的人最易受伤害。精神病人违法犯罪行为指向不确定,往往在发病时,见凶器就拿,见人就杀,见物就砸。侵害行为大多数指向自己身边的人,如父母亲人、兄弟姐妹、周边邻居、同事朋友等。


图片发自160App



原因分析

一是疾病是精神病人暴力犯罪的病理性动机。精神病人是指患有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精神病、严重的智能缺陷或精神发育不全(如痴愚)或者更为严重程度(白痴)等严重精神障碍或者精神疾患的人。其中精神分裂症为主的重症精神疾病,如不能进行及时治疗和管控,即可能实施肇事肇祸,乃至凶杀等暴力行为,即成为“武疯子”。其失控行为是疾病所致,因此有人说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并非“恶魔”,而是病魔的受害者。

二是家庭管束不严,监管不到位。有的监护人家庭困难因忙于生计而无心监护,有的因亲属本身受过伤害而不敢监护,有的因年老体弱而无力监护,也有一些监护人因法律意识淡漠而疏于监护。缺乏家属监管或疏于管理的精神病人,有的整天闲逛,无所是是,有的未能送进医院或接受药物治疗,留在家里听之任之,一旦发病,极易伤人。

三是社会救助体系不健全,社会管控不到位。仅靠家庭承担治疗费用和监管责任是远远不够的,社会救助体系不健全是导致得不到及时治疗精神病患者实施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时只对行过凶杀过人的精神病人进行强制治疗和监管也是远远不够的。

此外,对有暴力伤人杀人倾向的精神病人,光靠其监护人、家庭实施管控,力量薄弱,难以奏效,必须依靠各级政府和病人家属、(村)居委会等多种社会力量,必要时予以强制治疗,才能掌握的了,控制得住。而当前对精神病人的强制治疗措施和社会管控体系还不够完善、不够有力。

春季防范

从以往经验来看,春季气压较低,精神病人对气温、气压、气湿、气流等气象的变化高度敏感,引起人脑分泌紊乱,容易诱发精神分裂症、抑郁、心理障碍等多种精神疾病,春季3—4月是精神病患者复发高发的季节,同时也是精神病杀人犯罪的高发期。

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暴力型精神病患者成为社会治安的一大隐患,这不仅仅是司法问题,更是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值得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一是家庭要履行好监护责任。克服不愿意让外人知道、麻痹大意、听之任之的错误观念,站在对自己家庭负责、对他人负责的角度,一定要按照正规的医疗方法,为患有精神疾病的家人落实好治疗监管措施,家庭无力落实有效措施的,要积极报告政府、(村)居委会,请求帮助。尤其是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患者,务必全部落实好有效的治疗管控措施。

二是政府牵头、齐抓共管、负起责任。对辖区内的精神病人进行摸查排队,把有暴力倾向的精神病人全部管控起来,该治疗的治疗、该看管的看管、该约束的约束,平稳度过疾病高发期,杜绝悲剧发生。

三是要留心观察监督,以防不测。公民要时刻留心自己周围人的情况,发现精神异常的人,在注意防范的同时,要及时拨打110,请求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各界及家庭快速落实好管控措施。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