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芪作为比较常见的一种中草药,具有非常好的补气养血的作用,而且因为价格低廉、疗效好,在近几年成为养生人士的“新宠”。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气和血是维持人体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血充盈,能够提升体质,抵御疾病。但黄芪也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吃的,有些人喝了黄芪水不仅不能提升体质,反而出现过敏、流鼻血或者加重病情的症状,这是为什么呢?
黄芪的功效
从中医层面上来说,黄芪微温,味甘,归肺、脾经。具有固表止汗,补气升阳,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敛疮生肌,托毒排脓等功效,炮制后的炙品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对于脾气虚所引起的疲倦、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的病人有较好的疗效。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黄芪所含主要的化学成分为黄芪多糖类、皂苷类、黄酮类化合物等,具有免疫调节、抗感染、抗氧化,抗病毒、抗肿瘤作用、降血糖和双向调节血压及多种脏器保护等多种作用。
黄芪的适用人群
脾胃气虚的患者:一般表现为平日气虚乏力、头晕、大便溏泻、胃胀、饭后胀满等。黄芪入肺、脾二经,可补益脾气,促使脾胃恢复期健运的功能,适用于脾胃气虚的人群,以及由于脾虚不运化水湿导致的水肿尿少、脾气虚固摄血液无力导致的便血崩漏的人群服用。
自汗的患者:一般表现为白天出汗量增多,往往还会伴有疲惫,乏力,倦怠,精神不振的情况。从中医角度讲是由于身体虚弱,气阴亏虚,津液外泄所导致的。黄芪具有补脾肺气,升阳举陷,益卫固表的作用,对于因气虚导致的自汗患者有比较好的疗效。
疮疡难溃、久溃不敛的患者:也就是在生活中容易被各种致病因素侵袭,引起一系列体表化脓感染性疾病,且难以愈合的人群。疮疡一般可分为三期,初期尚未成脓,需清热解毒、和营行瘀;中期脓成不溃或脓出不畅,可用托法以托毒外出;后期正气虚弱,可用补法恢复正气,使疮口早日愈合。黄芪具有托毒排脓,生肌敛疮的功效,适宜于疮疡中期。
黄芪的忌用人群
肺结核的患者不宜用黄芪:黄芪易于助火,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不能服用黄芪。中医里肺结核属于肺阴亏损,阴虚火旺,有咯血、发热等症,恰是黄芪的禁忌症,随意使用可能会加重病情,因此肺结核的患者最好不要随意服用黄芪。
经期女性不宜用黄芪:黄芪性温,有补气升阳及升举中气、益气摄血的功效。在经期经血下行,要是这个时候服黄芪水,那么升举摄血,就可能使气血紊乱,会影响这个月经正常运行。因此在正常生理期是不太建议喝黄芪水。
感冒发热的患者不宜用黄芪:人体感冒发热时,机体多处于一种内环境紊乱状态,按照中医来说可以说属于一种阴阳失衡的表现。而黄芪是临床常用的一种补气的中药材,具有上火的作用,如果感冒期间吃黄芪,有可能会加重患者体内阴阳失衡,导致患者免疫力进一步下降,从而并不利于感冒发热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