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尿酸血症是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异常综合征,为非同日2次血尿酸水平超过420μmol/L。痛风是指因血尿酸过高而沉积在关节、组织中造成多种损害的一组疾病,是糖尿病、血脂异常、代谢综合征、慢性肾脏病和脑卒中等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者可并发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病程分期常分为以下4个阶段,即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间歇期(缓解期)、慢性痛风石及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在不同时期患者的用药方针会有所调整,以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为例,疾病的症状和药物的用量都是不同的。
痛风急性发作期的用药
痛风急性期起病急骤,且病情重、变化快,6h内可发展至高峰,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疼痛剧烈,好发于足第一跖趾关节,易反复发作。在老年人中,手关节受累较多,表现为完全不能负重,局部肿胀,皮肤呈紫红。大关节受累时可有关节渗液,并可伴头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等全身症状。诱因可能有受冷、受潮、走路过多、穿鞋过紧、过度疲劳、饱餐、饮酒、外科手术、关节局部损伤(如外伤)、脱水、药物和感染等,好发时间为午夜或清晨。自然病程常小于2周,治疗及时者症状可于数小时内缓解。
痛风急性发作期以控制关节炎症(红肿、疼痛)为目的,尽早(越早使用,镇痛效果越好)使用抗炎药物控制炎症。部分痛风者在急性期时血尿酸水平可以是正常的,与急性期肾脏排泄尿酸增加有关。此阶段不能使用降尿酸药物,建议痛风急性发作完全缓解后2-4周开始降尿酸药物治疗。正服用降尿酸药物的痛风急性发作者,不建议停用降尿酸药物。
急性痛风发作期可选用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糖皮质激素以迅速控制急性炎症反应,缓解关节症状及体征,防止进一步发作和关节损伤。秋水仙碱或非甾体抗炎药是急性关节炎发作的一线用药,上述药物有禁忌或效果不佳时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
秋水仙碱为抗白细胞趋化药物,可控制关节局部的疼痛、肿胀及减轻炎性反应,其能抗炎、镇痛及抑制白细胞趋化、黏附、吞噬,还可减少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释放。
非甾体抗炎药可抗炎、镇痛,并能抑制尿酸盐结晶的吞噬,如双氯芬酸、吲哚美辛、依托考昔、塞来昔布等,推荐早期足量使用。
糖皮质激素可抗炎、镇痛,及减少白细胞浸润,而缓解红、肿、热、痛等,同时能减轻炎症引起的瘢痕和粘连,其镇痛效果与非甾体抗炎药相似,但可更好地缓解关节活动痛,主要用于严重急性痛风发作伴明显全身症状,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无效或使用受限者及肾功能不全者,或当痛风急性发作累及多关节、大关节时。此外,当痛风急性发作累及1-2个大关节时,全身治疗效果不佳者,建议抽吸关节液后,行关节腔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
痛风间歇期(缓解期)的用药
痛风间歇期(缓解期)在急性期之后,多见于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者,可反复发作,表现为多关节受累,或仅有血尿酸水平增高,无明显临床症状。如间歇期血尿酸不能达标,随时间的推移,痛风发作会愈加频繁,且持续时间更长,症状更重。
痛风间歇期(缓解期)以生活方式调整为主,并使用降尿酸药物使血尿酸维持在正常范围,预防急性期的发作和预防痛风结石的形成。降尿酸治疗目的是控制急性炎症反复发作,预防尿酸盐沉积,促进痛风石的吸收,防止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进展。
降尿酸药物包括抑制尿酸生成药物、促进尿酸排泄药物,抑制尿酸生成药物主要是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如别嘌醇、非布司他,可减少内源性尿酸的产生,降低血尿酸水平;促进尿酸排泄药物如苯溴马隆可促进尿酸排泄,为强力促尿酸排泄药物。
别嘌醇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仅对还原型的黄嘌呤氧化酶有作用)而减少尿酸的生成及降低血尿酸,还可抑制体内新嘌呤的合成,并减少尿酸盐在骨、关节及肾脏的沉着。但可引起别嘌醇过敏综合征,多见于HLA-B*5801携带者。
非布司他对氧化型和还原型的黄嘌呤氧化酶均有作用,抑制尿酸合成的作用比别嘌醇强,其抑酸和降酸作用更强大、持久,常规治疗浓度下不抑制其他参与嘌呤和嘧啶合成与代谢的酶,并通过肾脏和肠道双通道排泄,肾脏的保护作用更佳,可用于别嘌醇过敏或HLA-B*5801基因阳性者,同时尤适于慢性肾功能不全者,建议eGFR<30ml·min-1·(1.73 m2)-1时降尿酸药物优先考虑选用非布司他。但其与别嘌醇相比,可能增加心脏相关性死亡的风险。不建议用于既往有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VT)病史或近期有CVT 发作者。
苯溴马隆通过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而促进尿酸排泄,并可缓解或防止尿酸盐结晶的生成,减少关节的损伤,还促进已形成的尿酸盐结晶的溶解,特别适于肾尿酸排泄减少的痛风者。注意大量饮水及碱化尿液(根据尿液pH值决定)。禁用于泌尿系尿酸结石者。尿酸合成增多或有肾结石高危风险者不推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