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磁共振是神经内科比较常用的检查方法,今天和大家介绍一下核磁共振在神经内科主要可以检查的疾病。
核磁共振检查大脑能诊断出脑肿瘤、脑梗死、血管病变、脑部感染、退行性疾病、颅脑发育畸形、外伤、脱髓鞘疾病和脑白质病变等多种疾病,且检查方法安全无创。
1. 脑肿瘤:
核磁共振能够发现脑部生长的肿瘤,包括低分化较小的肿瘤,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2. 脑梗死:
该检查可以显示出颅内血管的状况,包括血管狭窄、堵塞等,从而诊断出脑梗死等问题。
3. 血管类病变:
核磁共振能够直接显示颅内动脉血管,帮助临床及时发现颅内动脉血流减弱、血管变异等血管类病变。
4. 脑部感染疾病:
如细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等感染性脑部疾病,核磁共振检查能够提供明确的诊断依据。
5. 脑部退行性疾病:
核磁共振可以检查出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等老年退行性病变。
6. 颅脑先天发育畸形和外伤:
该检查还能诊断颅脑的先天发育畸形以及颅脑外伤等情况。
7. 脱髓鞘疾病和脑白质病变:
由于磁共振图像对脑灰质和白质可产生明显的对比度,因此常用于脱髓鞘疾病、脑白质病变的诊断。
此外,核磁共振检查还具有评估脑结构、监测治疗效果等功能,并且该检查方法无创、无辐射,对人体安全无害。
但需注意,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时需避免携带金属物品,并穿着舒适的衣服和鞋子,同时告知医生有无心脏起搏器、人工耳蜗等植入物。
患者具体是否需要进行脑部核磁共振检查,还需医生根据专业评估后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