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眠药服用的副作用

孙丰卿医生 发布于2021-03-26 08:17 阅读量6790

本文由孙丰卿原创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的日渐加重,失眠患者越来越多,亦日趋年轻化。对于失眠的治疗,西医常用安眠类药物,顾名思义,即能诱导睡意、促进睡眠的一类药物。理想的安眠药应具备起效快,无依赖性、戒断性等副作用,但目前还没有。

安眠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对整个大脑皮层的抑制作用,其作用部位可以分为两类:弱安定类主要作用于边缘系统和间脑,能解除情绪焦虑和精神紧张,调整情绪障碍和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强安定药主要作用于脑干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的上升系统,对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和觉醒有关。安眠类药物根据其服用剂量不同,对人体有不同的效应,依次为“镇静期-催眠期-全麻期-延脑麻痹期”。因此需谨慎服用,严控剂量。长期服用安眠药会带来如下副作用:

1.对大脑具有广泛的抑制作用,影响认知和记忆功能,长期服用易造成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等现象。有些药物在治疗失眠的同时,还会引起中枢功能的障碍,出现头晕、共济失调,手抖,口干、口苦、易于激动等。

2. 长效类安眠药物,如地西泮、硝西泮等药物半衰期(体内药物浓度减至一半所花费的时间)较长,容易产生药物的蓄积,使药物在血液中维持相对较高的浓度,导致第二天白天无精打采、头昏沉、打瞌睡等,对于高空作业者、司机极其危险。

3. 长期使用安眠药物就会导致快相睡眠增多,在快相睡眠阶段人的身体处于放松状态,大脑活动增加,人容易做梦,通常表现为梦多、眠浅。

4. 肝肾毒性:大多数安眠药物经肝肾代谢,长期服用可能会对肝肾功能带来一定的损伤,如:转氨酶的升高,腹胀、便秘、恶心呕吐等,其中苯巴比妥类药物还促使肝脏的药物代谢酶增加,从而使多种药物的分解加快,作用减弱。

5.耐药性:通常服用2-3周就会出现,即常规剂量下无法维持原有的效果,需加大剂量,随着剂量的加大,疗效越来越差,甚至不起作用。

6.依赖性:生理上的依赖与心理上的依赖。心理上的依赖即患者觉不服安眠药即没有安全感;生理上的依赖类似于吗啡成瘾,常表现为心跳加快,情绪紧张,易怒,失眠加重,甚至出现幻听、幻视等,因此需大量服用药物。

7.戒断反应:在停服安眠药的过程中需注意逐渐减量,突然停药易导致症状的加重,当服用剂量越大、时间越长、药物的半衰期越长时,停药过程中越容易出现此类反应。因此对于早期失眠的患者切勿过早服用安眠类药物,可采取情绪疏解、口服中药等方法进行调理;长期失眠的患者在配合中药治疗的同时,应将安眠类药物逐渐减量。对于失眠的治疗,尤其是长期失眠患者的治疗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在配合中药治疗的同时,应做好对自己情绪的管理与调节,切勿急躁。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