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诊上很多患者来了就说:“医生,我什么病也没有,就是焦虑,每天心情烦躁的很,吃过好多治抑郁症的药......”现在抑郁症的患者确实不少,但也有好多不是抑郁症的患者过早的服用抗抑郁的药物。这些患者常感觉身体各种不适,觉得是因为自己焦虑、抑郁造成的,其实可能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原有的容易被忽略的身体疾患造成了现在的情绪焦虑。例如:日常工作中,颈肩部的肌肉劳损使患者长期处于肌肉紧张的状态,长此以往,患者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会出现眠差、精神不振、易疲劳等,情绪也会变得烦躁不能自控。此外,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中风后遗症的患者饱受疾病的困扰,有的甚至影响工作和生活,逐年累月,身心得不到放松,也会逐渐产生情绪的改变。再者,睡眠障碍的患者也会容易产生情绪波动。此类患者若过早地使用抗抑郁药,而不去寻其根本,治疗其原有疾病,则疗效甚微,而且长期服用精神类药物还会带来很大的副作用。
抗抑郁药物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副作用发生率较高,为31%-60%,其受到病情等多因素影响。临床中约20%患者使用抗抑郁药弊大于利,而且接受治疗后一般疗程较长,因此服用抗抑郁药物需到正规精神卫生中心诊断治疗,不可擅自服药。临床上常见抗抑郁药的不良反应如下:1、易引起青少年自杀。因为在多数情况下, 青少年更可能是双相障碍, 或为混合发作, 容易被认为是抑郁症, 从而使用抗抑郁药物。在这种情况下, 青少年患者更容易冲动、激越、激惹, 从而发生冲动性自杀。2、引起5-羟色胺综合征,表现为认知功能/行为改变,神经肌肉异常、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三联征,包括焦虑、轻狂躁、昏睡、恶心、呕吐、肌阵挛等,病程通常是良性的, 多数患者在致病因素解除后1~7 d恢复3、性功能障碍4、代谢综合征。表现为体质量增加, 血糖、血脂升高等。5、消化道副作用。约25%患者在服用抗抑郁药物后会出现恶心,少数会有腹泻或便秘。早期的焦虑、情绪低落中医治疗有很好的效果。针对不同的患者可采用疏肝、健脾、养血活络等不同的方法,临床上常用桂枝汤加味。除了积极治疗其原发病外,调节情志也是重要的环节,而且情志对其原有疾病的康复也会有很大的作用。《内经》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这是说,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神气清静而无杂念,可达到真气内存、心神平安的目的。明代张介宾也曾说:“人能安静,则邪不能干,故精神完固而内藏;若躁扰妄动,则精神耗散,神志消亡,故外邪得以乘之,五脏之痹因而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