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DVT)是指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发生于下肢任何部位,临床中常见的有两类: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骨静脉血栓形成。
在急性期,当血栓脱离了腿部的静脉,游走到肺脏,阻塞肺部血管,就形成严重而致命的肺栓塞。后期则因血栓后遗症,影响病人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深静脉血栓具有很高的发病率、误诊率以及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已受到了广泛关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也非常高,尤其在骨科手术后。
一旦形成深静脉血栓而又没有及时治疗,轻者会耽误术后的康复,重者可造成不可恢复的严重损伤,基至可因发生急性大块型肺栓塞在30~120分钟内致人死亡,因此被誉为“隐形杀手”。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致病因素:
1、静脉壁损伤
完整的静脉内膜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前提。静脉壁因外伤如手术、创伤、外伤、缺氧、血栓或静脉注射刺激性药物(如高渗药物、化疗药物)等使内膜遭到破坏,内膜下胶原裸露,导致血小板的黏附,并进一步发生聚集和释放,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使血小板进一步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
2、血流缓慢
血流缓慢是造成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要因素。静脉血流瘀滞增加了激活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与静脉壁接触的时间,容易引起血栓形成。
患者手术后长时间卧床,并缺乏早期康复介入,会使下肢血流缓慢,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
3、高凝状态
患者发生创伤或手术后、由于组织液丧失过多,会使身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因此也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
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症状和体征
1、突发的疼痛
由于血栓在静脉内激发炎症反应,最明显的症状就是肢体突然产生局部持续性疼痛,如小腿、大腿部或腹股沟等区域出现疼痛,并且有局部的疼痛感甚至剧痛,脚掌无法着地,在行走时症状更加严重。
2、突发的肿胀
由于静脉闭塞,导致静脉压升高、下肢会出现高度水肿,继而出现动脉痉挛,肢体供血不足,即形成淤血堆积。临床上表现为疼痛剧烈,下肢广泛性明显肿胀,患肢皮肤紧张、发亮而呈发绀色、起疱、皮温明显下降,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3、浅静脉曲张
由于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继而引起浅静脉扩张,在体表就能清晰的看到浅静脉处于曲张状态。如果血栓累及深静脉主干,特别是髂-股静脉段,可造成明显的下腹部和下肢浅静脉曲张。
4、呼吸困难
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应警惕下肢静脉血栓脱落导致发生肺栓塞的可能性。需立立即进行抢救。
由于静脉血栓栓塞的症状常较隐匿,因此大约有80%没有临床表现的患者常被漏诊。由静脉血栓栓塞导致死亡的患者,在死亡前得到确诊的不足50%。
三、下肢静脉血栓的并发症
1、肺栓塞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DVT最危险的并发症。DVT内的血栓在形成和演变过程中,有一部分未与血管壁粘着者,随时都可能脱落,有酿成肺栓塞的危险。若是来自主干静脉脱落的血栓,往往较大,容易造成骤然死亡。
2、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并发症,在血栓的机化过程中静脉瓣膜遭受破坏,甚至消失或者黏附于管壁,导致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即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发生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数月至数年,主要表现为下肢慢性水肿、疼痛、肌肉疲劳,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下组织纤维变化,重者形成局部溃疡,影响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