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肺炎疫苗”,就不会得肺炎了吗?

禹定乐医生 发布于2021-08-16 08:02 阅读量6520

本文由禹定乐原创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2016 年肺炎造成 92 万 5 岁以下儿童死 亡。肺炎也是当前我国 5 岁以下儿童死亡 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绝大部分儿童肺炎为社区获得性肺炎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


CAP主要病原谱


1.呼吸道病毒

呼吸道病毒是婴幼儿乃至学龄前期 CAP 的常见病原。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 副流感病毒和鼻病毒等。新发病毒有人类偏肺病毒、博卡病毒、新型 冠状病毒、人禽流感病毒等。其他如巨细胞病毒等疱疹类病毒以及肠道病毒等偶可引起 CAP。


2.细菌

常见革兰阳性细菌包括: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A群链球菌等;常见革兰阴性细菌包括: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其中SP是生后20天至儿 童期各年龄段 CAP 最常见的病原,也是重症肺炎和坏死性肺炎的最常见病原。


3.非典型微生物

肺炎支原体不仅是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 CAP 的常见病原,近年来在 1~3 岁婴 幼儿亦不少见。肺炎衣原体多见于学龄期和青少年,但在我国肺炎衣原体独立引起的肺炎较少报道。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多感染6个月尤其是3个月以内 的婴儿。


4.混合感染

儿童 CAP 可由混合感染所致,年龄越小,越易发生。

 

肺炎链球菌疫苗的发展历史


肺炎链球菌疫苗使用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11年发明的全菌体疫苗。1977年美国上市了第1个14价肺炎链球菌多糖疫苗(PPV),第1个PCV在2000年上市。现如今上市的肺炎链球菌疫苗所含抗原均基于肺炎链球菌的荚膜多糖,主要分为PPV和PCV。基于荚膜多糖抗原生产的疫苗包含的荚膜血清型数目是有限的,在PPV或PCV之后以数字注明疫苗包含血清型数目,如PPV23代表包含23种血清型的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疫苗,称为23价肺炎链球菌多糖疫苗;PCV3则代表13价PCV。


肺炎链球菌疫苗的型别取决于全球肺炎链球菌(主要是IPD)菌株的流行情况,就儿童而言,无论是PPV,还是PCV,都覆盖了绝大多数肺炎链球菌的流行菌株型别。1983年,美国又研制出PPV23后,PPV14已经退市。2000年,PCV7由美国Wyeth公司研发成功并在美国批准上市。2006年,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制的PPV23上市。2019年12月,我国玉溪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PCV13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在国内上市。另外,2009年由英国GSK公司研制成功PCV10,并经欧盟批准上市,在芬兰等国也有广泛应用。鉴于我国疫苗目前可获得状况,本文主要关注PCV13和PPV23的有关数据。

 

PCV13

目前,PCV13在我国属于非免疫规划疫苗,需要按照知情同意、自愿自费的原则进行接种。推荐儿童免疫接种程序按 2、4、6月龄或 3、4、5月龄进行基础免疫,12~15月龄加强免疫。基础免疫首剂最早可以在 6周龄接种,之后各剂间隔 4~8周。未按常规免疫接种程序接种疫苗的大龄婴儿及儿童:(1)7~11月龄婴儿接种 2剂,每次接种至少间隔1个月。12月龄后接种第 3剂,与第2次接种至少间隔2个月。(2)12~23月龄儿童接种 2剂,每次接种至少间隔 2个月。(3)24月龄至5岁儿童:接种 1剂。

 

PPV23

目前,PPV23也属于国家非免疫规划疫苗,需按知情同意、自愿自费的原则进行接种。部分城市将老年人接种PPV23纳入地方免疫规划。不推荐2岁以下儿童接种PPV23。不建议2 岁及以上无PDs风险因素的儿童常规接种PPV23。推荐2岁及以上具有PDs风险的儿童在完成PCV免疫后接种PPV23,以扩大免疫保护菌型范围。

 

划重点:

引起肺炎的病原菌有病毒、细菌、非典型病原等,而细菌只是其中一大类,而肺炎链球菌仅仅是细菌中的一种,而我们所谓的“肺炎”疫苗也仅仅是指“肺炎链球菌疫苗”,并非打了“肺炎疫苗”,就完全不得肺炎了。各位宝爸宝妈,大家理清楚了吗?(无独有偶,其实所谓的“手足口病”疫苗,也有类似的道理,有机会咱再专门来讲。)另外,关于到底应该接种13价还是应该接种23价,请严格听从预防接种中心医生的推荐。


跟着禹医生,学好科普,做个淡定宝妈!

 

(本文引自《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2019 年版)》及《中国儿童肺炎链球菌性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