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中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冬”作为冬季起始。立冬有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立冬是中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季节。
立冬在古代社会也是“四时八节”之一,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中国部分地区有祭祖、饮宴、迎冬等民俗。同时,立冬也有吃饺子、吃甘蔗、吃生葱等食俗。
立冬后,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
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古时农民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便在立冬这天杀鸡宰羊或以其他营养品进补。
立冬,闽中俗称“交冬”,意为秋冬之交。立冬“补冬”,家家户户要熬制草根汤,将山白芷根、盐肤木根、山苍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锅熬煮出浓浓的草根汤后,捞去根块,再加入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熬制。草根品种众多,配方也多种多样,但都躲不开补肾、健胃、强腰膝的功能。
在中国北方地区,有立冬节气吃饺子的习俗,在立冬这天改善一下生活,好吃不过饺子。在北方,立冬的规矩是吃饺子,因为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此外,饺子谐音“交子”,意指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
福州立冬要吃甘蔗。甘蔗能成为“补冬”的食物之一,是因为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这个时候“食蔗”既可以保护牙齿,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
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按老人的讲法,葱性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
老北京在清代宫廷时在立冬时就会涮羊肉,具有温补之效的羊肉可以抵御冬季的寒冷,后来民间也热衷此道。涮羊肉时还可以配一点菠菜、白菜、金针菇、蘑菇、莲藕这样的蔬菜用来平衡羊肉的湿热特性。
立冬,还有着“北吃饺子南吃鸭”的说法。萝卜老鸭煲,便是立冬日在南方经常现身的滋补佳品。醇厚香浓的滋味,温暖身心、开胃健脾。
起居方面,人们应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既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
情志方面,要尽量恬淡安静、寡欲少求,这样可以使得神气内收,利于养藏。冬季万物凋零,常会使人触景生情、郁郁寡欢,改变这种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参加娱乐活动,这样可以消除冬季低落情绪,振奋精神。
运动方面,应以静态运动为主,可以在向阳的地方,在晨光下锻炼,以感到舒适愉悦为好。因为冬季人体免疫力下降,过量的运动不但不能增加抵抗力,还容易增加感冒的隐患。
饮食养生
中医学理论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冬季节是人体最舒适、消化吸收功能最好的时候。按天人相应的中医养生原则,秋冬季节正是适时进补,吸收营养物质,补充机体消耗的最好季节。
饮食方面,注意少食生冷,多食一些温润厚重的食品。冬季宜多喝温水,养阴的同时还可以润燥。冬季在饮食养生方面,中医学认为应少食咸,多吃点苦味的食物。正如《四时调摄笺》里所说:“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养心。”
我是陈穗敏医生,关注我,学习更多的科普养生知识。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