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常说“病人腰痛、医生头痛”,是因为引起腰痛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先天发育异常、骨折、肿瘤等因素,我们常把腰痛的原因归结为腰肌劳损、腰扭伤、腰背筋膜炎、腰椎骨关节错位等,当然还有一个耳熟能详的“突出”问题—腰椎间盘突出,这些认知在中医骨伤的理论中都属于“筋出槽、骨错缝”的病理状态。
骨伤理论将腰痛归在“伤筋”、“腰痹”等范畴内,认为该病主要是由于经脉受阻、血运受阻、气机不畅、气血瘀滞等因素所造成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肌肉肿胀、疼痛、紧张等现象。“筋”是指现代医学中的“关节囊、韧带、肌腱、肌肉”等组织,而“筋”附着在骨上,主要功能是连接各关节,主导关节、形体活动,腰痛病中既含有“骨错缝”机制,还并发“筋出槽”损伤。这个理论对腰痛的治疗有十分明确的指导作用:不管是哪种原因导致的腰痛,治疗方案都要立足纠正“骨错缝、筋出槽”的病理状态,使“筋归槽、骨回位”,骨正筋柔后炎症消失、疼痛自除。
以往门诊来的腰痛病人,骨科医生习惯开CT检查,发现很多腰痛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腰椎间盘突出,为了容易解释病情就统一按照腰突来治。但是笔者这几年临床发现,很多影像学表现有明显的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日常生活中却没有明显的腰痛症状,有些仅是轻微酸痛,说明这类患者突出的椎间盘没有压迫到脊髓和神经根,没有诱发炎症反应。椎间盘突出的位置如果正好压到神经根,导致神经根水肿、引起炎症反应就会诱发严重的腰腿痛。有些急性疼痛、慢性持续性腰痛的患者,影像学表现出腰椎间盘突出并不严重,或者仅是膨出,这类患者是腰背筋膜炎、腰肌劳损、骨关节紊乱的问题更多。所以解决腰痛顽疾就需要临床医生辩证看待,一人一法,绝不能笼统地用治腰突的方案代替其他类型的腰痛方案。
话说回来,腰椎间盘突出的概念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漂亮国的两位医生最先提出,认为它是导致腰退痛的原因,从那时候起腰腿痛的研究就进入了“椎间盘”时代。从20世纪中叶开始,逐渐总结出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案:药物、理疗、牵引、按摩、针灸等。这些方法至今在各级医院十分流行。临床统计腰突患者仅有5%左右需要手术治疗,这类患者多因是因为巨大的腰椎间盘突出造成严重压迫,保守治疗3个月到半年没有效果。
诚然,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不良的生活、工作习惯影响,腰痛患者也越来越多,传统保守治疗难度也加大。腰痛反复发作、慢性疼痛不断考验着医生的医术和患者对医疗的信任度。想要消除这方面的顾虑,就要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路体现在腰痛病的治疗方案中:从医生的角度来说,要重视治疗方案的优化,体现治疗技术“简、便、验、廉”的特点;从病人的角度来说,疾病治愈后要积极练功预防疾病复发,同时尊重医生的劳动成果。
上篇文章提到去年新冠病毒感染后很多患者有腰背痛的问题,加上春节期间走亲访友、舟车劳顿、休息不当等原因,近期门诊还是有很多这类患者前来就诊,部分伴有乏力、精神状态欠佳等症状,也印证了“长新冠”的潜在危害。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新年已过,辞旧迎新。立春时节,万象更新。这个时节来解决陈伤顽疾,是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