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到天旋地转,调一调脖子就好了,是怎么回事?

原晓强医生 发布于2022-11-12 21:31 阅读量1047

本文由原晓强原创

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这个世界本来是不卷的,但卷的人多了,就自然成了卷。在深圳卷是本色,不卷才稀奇。996、007、886是很多行业的常态,工作群体以22-40岁的中青年为主。了解了深圳“卷都”这一特色,就不难理解因为头晕、眩晕来就诊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发病群体越来越年轻化。敲黑板啦,头晕和眩晕是一回事吗?

头晕是一种常见的脑部功能性障碍,多为头昏脑胀、头重脚轻、脑内摇晃、眼花等感觉。头晕最常见于发热性疾病、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神经症(脑缺血、癫痫)等。此外,还见于颅脑外伤综合征、贫血、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低血压、低血糖、药物中毒、尿毒症、哮喘等。

头晕常与头痛并发,可伴有乏力、面色苍白、失眠、耳鸣、情绪不稳、健忘等症状。

头晕可从病因着手,对症用药,并配合饮食、中医中药治疗。

眩晕是一种运动错觉,是病人对空间的定向障碍或平衡障碍。患者以倾倒的感觉为主,感到自身晃动、物体旋转。发作时睁眼感觉周围物体在旋转,闭眼后感觉自身在旋转。

眩晕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

周围性眩晕常见的疾病包括耳石症、急性内耳炎、梅尼埃病,皆为耳鼻喉科常见的疾病,典型症状为剧烈眩晕、耳聋(听力下降)、耳鸣、耳部胀闷、眼球震颤、平衡障碍、自主神经症状(恶心、呕吐、出汗)等,及时用药可以得到缓解。

中枢性眩晕就是脑部疾病引起的眩晕,最常见的问题是“椎基底动脉循环不全症”,

中枢性眩晕按程度分为:

短暂缺血发作型:发作无定时,可一日内数次或数日1次,一般数分钟至半小时缓解或消失。轻者仅有眩晕、不稳。

进展性卒中型:发病后眩晕、耳鸣、耳聋持续进展加重,数日后达高峰。

完全性卒中型:发病后数小时眩晕、不稳、耳鸣、耳聋达高峰,明显眼震。数周后症状可逐渐减轻,常遗有听力障碍。

中枢性眩晕是神经内科门诊的常见疾病,往往需要的详细住院检查及治疗。

笔者虽不是耳鼻喉科和神经内科的医生,但作为骨伤专业的我经常会遇到一种特殊的眩晕病人—颈性眩晕,而且来医院就诊的眩晕患者中,很大部分是这一类。很多眩晕的问题在耳鼻喉科和神经内科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调一调颈椎就好了,患者不禁感叹中医技术的神奇。

这是怎么回事呢?

颈性眩晕,顾名思义是因为颈椎病引起的眩晕,是因颈椎退变、椎体关节紊乱导致颈椎动脉受压、颈交感神经受刺激引起椎动脉痉挛,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引起眩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供血不足”

颈性眩晕为发作性眩晕,有时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当头部过度后仰或转动某一方位时眩晕发生,停止后仰或扭转时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所以又称位置性眩晕。前文提到的996中青年,有时候在电脑跟前坐久了,一转头突发眩晕伴恶心、呕吐,就是这个情况。

既然眩晕是因为颈椎错位引起的,作为一名从事骨伤手法的专业医生,给颈椎“正骨”自然是分内之事。通过颈椎拍片发现错位的椎体,定位椎动脉受压的节段,定点、定向复位,椎动脉和交感神经的压迫得到解除,大脑供血恢复,眩晕自然消失

笔者小结:中医不是“三指定乾坤”那个年代了,中医技术可以精准、及时、有效地解决临床问题。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