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把东西摆整齐,做事追求完美,或是有洁癖,我们可能会认为这样的人有“强迫症”。
自小学六年级起,陈明(化名)就发现自己偶尔举动异常,比如无意间总想要去整理一些东西。但他并没有放在心上,毕竟谁还没有一点自己的小癖好呢。在初三时,情况慢慢变得有些严重,那时他如果在家学习,总忍不住起身去房间整理被子,整理到一丁点褶皱也没有。如果不整理,就无法做其他任何事情。他那时还常常会问母亲一些奇怪的问题,“你为什么是我妈?”,“为什么我家有一只猫?”……陈明完全理解,这些问题毫无意义,答案也看起来一清二楚,但他控制不了自己,总想要反复去问。直到高三,陈明发现自己无法学习了,每隔几分钟,就必须起身去整理东西。在课堂上,老师讲到一个知识点,他立刻联想到另一个知识点,无法收回来;有时老师站在讲台上,他忍不住想,下一刻天花板会不会掉下来砸死人。还有更危险的事情,有时他在路上骑单车,骑到一半,“会不会突然有一辆车撞死我”这样的念头会突然在脑海里冒出来,就像潮水自然上涨。念头在脑海里重复得多了,陈明常常在骑车途中闭眼,时间不长,也就1到2秒。这时,陈明才觉察到了真正的危险,主动提出去看看医生。到了医院的精神科,医生立马就发现了他的躯体症状,包括身体会摆动,会发出微弱的奇怪声音,这些都是不受控制的小细节,一般人很难发现。那些奇怪的问题、念头和行为也终于有了解释。
在2013年以前强迫症属于焦虑障碍的症状之一,因为都和担心、紧张的情绪相关。但2013年5月美国精神病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推出了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的最新版本——DSM-5,将强迫症从焦虑障碍谱系下划分出来,成为强迫性障碍病(包括抠皮症,躯体变形障碍,恐惧症等)。强迫症被单列出来的原因是,焦虑症更多表现为情绪障碍,而强迫症则属于思维障碍,主要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
首先,强迫思维的本质是一些反复的、不请自来且无法控制的侵入式想法或者冲动,往往会引起个体的焦虑或者痛苦(越想努力摆脱它们,这些想法或者冲动就会变得越强烈)。而强迫行为则是一些个体为压抑或者摆脱这些想法而重复做出的行为(例如,洗手、排序、核对)或者精神活动(例如,祈祷、反复默诵字词)。重复行为或精神活动的目的,是防止或减少焦虑或痛苦,或防止某些可怕的事件或情况;然而,这些重复行为或精神活动与所意图中和或预防的事件或情况缺乏现实的连接,或者明显是过度的。
国家卫生计生委研究显示普通人群中强迫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2%,近年来统计数据提示强迫症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攀升,约2/3的患者在25岁前发病。强迫症的病因复杂,多与遗传因素、个性特征,以及不良事件带来的精神因素均有关系,尤其与患者的个性特点紧密相关。患者近亲中的同病患率高于普通人群。如患者父母中本症的患病率为5%~7%。双生子调查结果也支持强迫症与遗传有关。1/3强迫症患者病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强迫人格,其同胞、父母及子女也多有强迫性人格特点。其特征为拘谨、犹豫、节俭、谨慎细心、过分注意细节、好思索、要求十全十美,但又过于刻板和缺乏灵活性等。据调查资料中35%患者病前有精神因素。凡能造成长期思想紧张、焦虑不安的社会心理因素或带来沉重精神打击的意外事故均是强迫症的诱发因素。
根据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发布的《中国强迫症防治指南》,世界范围内强迫症的终生患病率为 0.8%~3.0%。国内报告的终生患病率为 0.26%~0.32%。这个比例与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相比并不算大,但它起病隐秘、难以治疗、容易复发的特点给患者生活同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一旦确诊为强迫症,采用的治疗方式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
强迫症的发病与脑内多种神经递质失衡有关,主要表现为5-羟色胺系统功能的紊乱。目前使用的抗强迫药物都是抗抑郁药,其特点就在于能够调节脑内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改善强迫症状的作用。在相对规范化的治疗下,基本上有60%以上的强迫症患者都是可以得到有效治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