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非得「幻听」「幻觉」?这些表现同样需要重视

蒋小玲医生 发布于2021-12-27 14:39 阅读量898

本文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AN_M4mVlDwAz8yLpO4Nmtw

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现代人压力特别大,很多人都患有心理问题,一不小心甚至演变成精神分裂症。这种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社交生活,有些病人还会失去自我照顾的能力。


精神分裂症患者是一类特殊的群体,很多的家属和朋友在面对家人异常行为表现的时候,不知道患者是处在一种病态的状态之下,希望能够通过解释和讲道理帮助患者减轻症状,但是往往不能如愿,患者在这种病态之下很难能够听进别人的话,对自己的状态也不是很清楚,自知力比较差,需要家属主动要求患者就医才能帮助患者改善症状。下面是一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表现,帮助读者区分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案例均使用化名,以保护患者隐私。


一、一般情况介绍:

患者,刘某,女性,34岁,汉族,中专毕业。

二、主要症状表现:

敏感多疑、疑人害己及冲动行为。

病例特点:

1.起病隐匿,病程迁延。

2.青年女性,病前性格内向。

3. 患者于4余年前无诱因出现敏感多疑,看了其爱人妹妹的日记的内容自觉与自己有关,为此与妹妹争吵。后在工作中无故旷工,被领导批评后,辞职在家。有两年的时间患者在家中多独处,整日将自己锁在家中,个人卫生差,并在家中胡乱收拾东西。


有时说话东拉西扯,不知其所云。患者并经常诉头晕头疼,查头颅CT未见异常(家属提供,未见报告单)。家人后带其前往某医院就诊,服用某种药后,患者即变得情绪极其不稳定,经常打骂家人,诉家人让她吃药是在害她,为此患者公公不敢带孙子回家。睡眠较差,经常半夜起来又哭又骂,饮食亦变得不规律,很少与家人一起吃饭。

Part.01

怀疑有精神疾病,切忌这样做...

家人对于刘某当前的状态束手无策,但无论如何,总要弄明白她为什么变成了这样。



刘某的家人联想起曾经在网上看到过的文章,觉得小刘特别像得了「抑郁症」,可能他是需要医生的帮助了。可无论怎么劝,刘某都不肯就医,甚至暴怒,说自己没有神经病。

万般无奈之下,家人只好网购了抗抑郁药,想要让小刘先吃吃看。

可药吃下去几天,小刘果然有了显著的变化,再也不呆呆的了——

恰恰相反,变得特别兴奋而且易怒,常常大喊大叫,家人对其稍有不顺从,就砸东西甚至打人。

因为情况实在越来越不对劲,家人只好把小刘送到医院。

经过检查,精神心理医生说小刘得的是精神分裂症,一种重性的精神障碍,而不是抑郁症。

为什么小刘的家人已经研究了各种关于抑郁症的文章,还会判断失误呢?

Part.02


在临床上,我们通常把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分为两类,一类叫阳性症状,另一类叫阴性症状。


阳性症状包括:

幻觉:在精神分裂症中主要是幻听,即明明没有声音但患者听到了声音。

妄想:一个错误的信念,完全没有事实依据,但患者坚信不疑,而且别人向他提供反面的证据也不能说服。

行为紊乱:乱喊乱叫,痴笑等。

在刘某的例子中,坚信别人在针对她就是一种妄想的表现,也叫做「被害妄想」。



阴性症状包括:


情感反应平淡:不管是开心的事还是悲伤的事,在患者心里都激不起一丝波澜。

表情平淡:看上去就跟一张面具一样,没什么表情。

语言贫乏:说话越来越少,没有什么内容。

意志活动减退:没有什么目标,也谈不上为目标努力,他们常常把“无所谓”挂在嘴边。

可见,这些阴性症状都能从小刘的身上看到表现。


Part.03


精神分裂症不只是幻觉和幻听

小刘的家人之所以会判断失误,就是因为他们把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和抑郁症的症状混淆了。

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往往是明显紊乱的表现,非常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当我们看到这些表现时,也很容易联想到精神分裂症。


而阴性症状通常不吵不闹,除了亲近的人以外,很少会影响他人的生活,因而非常难以识别。

小刘虽然有一些阳性症状,但并不明显,而且容易被解释为「性格敏感、多疑,需要开导和关心」,因此,在一开始就难以被发现有异常。


阴性症状有时和抑郁症的情绪低落的确有些类似,因为抑郁症也可以有不想说话、不想工作、睡眠差等表现,不仔细鉴别,容易混淆。


Part.04


怀疑有「阴性症状」怎么办?

那么,既然阴性症状很难被识别,是不是就意味着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患者我们就没办法帮助他们了?

并不是。


不与人交往、对任何事情都无所谓,就意味着这个人在与社会脱节,不再具有完整的社会功能,会变得难以胜任工作,甚至是照顾自己。如果我们爱的人得了精神分裂症,也一定希望他们能过上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所以,我们要重视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一定要引起重视,避免刺激伤害。精神分裂症病人需坚持服用抗病药物,定期门诊复查。同时,从疾病原因入手,适当的进行心理治疗,帮助患者一起对抗疾病。切忌自行盲目诊断、盲目吃药。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