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不适是“心理疾病”的反应-广州心理医院

蒋小玲医生 发布于2021-12-20 14:29 阅读量99

本文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BUv2V7xQo4gmm-tEtTuQpA


● 突然全身发抖、发冷、心慌、口干、血压升高、头晕,急诊心电图发现有轻微心肌缺血,给予丹参酮点滴后医生便叫其回家。类似情况在张女士身上已经发生了很多次,近来似乎更加频繁。


检测血常规和生化、甲状腺等功能均正常,心脏B超、24小时心电图、头颅CT、肾上腺B超等检测,也均显示正常。她曾到多家三级医院找不同专家求诊,均未明确诊断,医生告诉她没什么大碍,休息休息就行,但患者感到痛苦、迷茫,不知去何处诊治。

 

据了解张女士的伯父年前刚刚突发心梗去世,之后她便开始觉得心脏不适,有过几次突发性心动过速,发病时伴随手脚发冷、浑身发抖、口干、心慌,有时头晕。但等到了医院,往往症状减弱或完全消失。张女士平时工作压力较大,精神容易紧张;夜晚偶伴有恐惧感。


经过检查后,我们给患者确诊为焦虑症


这让患者及家属都非常诧异——身体上的不适怎么会和心理疾病搭上关系呢?


我们的思想会自欺欺人,但是我们的身体从不说谎,它忠实的帮我们储存各种情绪,提醒我们要真实的面对自己的需求。

70%以上的人会攻击自己的身体来消化自己情绪。

对于不具备心理学知识的普通人来说,我们的确很难联想到身心之间的关系。

而作为心理疾病患者,表达自己的情绪,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 他们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

  • 过于担心一些没有发生的事情

  • 习惯性的隐藏自己

那么,我们该如何洞察他们的面具,识别出心理疾病患者的真实情绪呢?


躯体上的病痛


精神类疾病常常被污名化,这就导致很多患者即使心里生病了,他也不想把情绪症状表现出来。

而人体又是一个整体的系统,而且是一个非常智慧的系统,它的最基本功能就是求生救命。

所以,为了“自救”,人体会自动把一些情绪的症状,转化成躯体的不适来表达。

比如说,有的学生一面临考试,就容易拉肚子。

这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很多人都知道考前焦虑这个词,而拉肚子的确是焦虑引起的。

因为人的肠胃堪称“第二大脑”,在生物进化的最初阶段,一些低等生物的神经系统“司令部”就是在腹部,尽管我们现在进化出了更高级的大脑,但肠胃仍然承担了一部分功能。


GIF/pinterest


有的孩子一上学就会说肚子疼,可是医院检查也查不出毛病,父母就觉得孩子在装,其实这并不是装,是真的疼。

另外,还有哮喘,惊恐发作,喉部异物感,弱视,耳鸣等等,如果器质性检查没有查出具体原因,那么就需要找精神科医生了解一下这些症状背后的心理因素。


饮食的变化需注意

饮食与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家肯定都听过这句很有意思的话,“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烤肉解决不了的,如果不行的话,那么两顿。”

吃对于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果腹,吃下去的是物质上的食物,同时也是精神上的养分。

所以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当我们生活在生活上有不如意的时候,很多人都会选择利用“食物”来满足自己,即使是已经吃不下了也停不了。

而暴食症背后的心理动机,可能就是极度的爱的匮乏,需要报复性的饮食来填补,可是这种行为,又让患者对自己极其厌恶,所以他们常常又在吃完之后催吐。

这样反反复复的又吃又吐的纠结和痛苦背后,是心理上的嘶声力竭的挣扎。

GIF/pinterest


也因此,在精神科疾病中,致死率最高的不是抑郁症,而是厌食症。

抑郁的人,可能还会挣扎着想活,通过各种扭曲的表达想要别人看见拯救自己,而厌食症,不吃,真的会饿死。



治标,更应该治本


身体的不适和病症只是内心的呼喊和求救,是火警钟。

亲爱的身体是我们最亲密的伙伴,一直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醒我们看看问题的根源。

头脑的知识或许会忘记,但身体的智慧就如同学会了骑自行车一般,永远也不会忘记!身体就像我们心理潜意识的显示器。我们却很少了解它,明白它。

潜意识的力量无所不能,任何一个成功的人都运用了潜意识的力量,从提取潜意识中储存的信息入手,找到形成疾病的信息,化解并清除它。同理,由潜意识造成的疲劳、意外伤害也可以化解改变。

如何摆脱疾病的困扰?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形成的原因入手,可悲的是我们本身并不自知,让这些原因深埋在潜意识中的心灵基因里,影响我们的情绪、行为,导致各种问题的发生,各种疾病在身体显现。

当我们足够清醒,能了解自己的问题,看清问题心灵形成的原因,重新认识自己的心灵,清除心中的障碍,疗愈心灵的伤痕,从中获取智慧,就能解决当下困扰。

情绪恢复了,影响消失了,生活也就转化了,这个过程我们成为重塑心灵,深入到潜意识的改造,使得我们从日积月累的情绪牢笼中彻底的解脱开来。开创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重塑新的生命。

图/pinterest


标与本之间,心与身互为表里。 

当察觉到身体出现问题时,最先关注的,就应该是我们的心理健康。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