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正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了解,并接纳它们为:“正常人”也可能遭受的困扰;那么精神分裂症,就是那个仍然被无情划分在“疯子”世界里的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呢?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人人都听过,却不一定真正了解的精神分裂症。
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疾病,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
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病程一般迁延,呈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但有的患者经过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后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误区
● 误区1:误以为精神分裂症是十分罕见的。
事实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受精神分裂症困扰的人超过2100万。数据显示,目前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约为0.3%-0.7%。
● 误区2:误以为精神分裂症,就是一个人分裂出很多不同的人格、个性。
事实2:精神分裂与人格分裂是两种不同的精神障碍。“分裂出很多不同人格”,在临床诊断中被称为“分离性身份障碍”,指的是人格的分裂,如《24个比利》中,男主人公时而是一名成年男子,时而又是一名青春期少女,就是一种人格分裂的表现。不同于人格分裂,“精神分裂”更多指的是一个人认知与感官的统合失调,是感知与现实之间的分裂,比如,出现幻觉就是一种典型的表现。
● 误区3:人们误以为精神分裂症是突发的,以为如果一个人受了特别大的刺激,就会患上精神分裂症。
事实3: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受到个体本身的基因、生物学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基因、生理与环境因素,都被认为是导致人们患上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因素。父母中的一方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其自身的患病风险达13%,而若父母双方都患有精神分裂症时,其风险则高达50%。另外,父亲年龄过大、母亲在孕期的压力、病毒感染、营养不良、糖尿病等,也被认为与孩子患精神分裂症相关。突发的创伤性事件,并不一定会导致一个人患上精神分裂症。此外,临床证据显示,大多数情况下,患者都是逐渐地、缓慢地发展出一系列具有诊断意义的症状的。精神分裂症并非一种突发性的疾病。
● 误区4:误以为精神分裂症的人都有暴力倾向,对社会危害很大。
事实4:精神分裂症作为疾病本身,并不与暴力行为直接相关。精神分裂症患者自伤的风险远高于伤害他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发病时,有很大一部分症状为阴性症状,如情感表达、行动意志的减少。换句话说,一个人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并不意味着ta会有更多的攻击性。另外,据统计显示,比起伤害他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更经常伤害自己。不仅如此,他们也更经常是暴力行为的受害者。
● 误区5:误以为精神分裂症是不治之症。
事实5:世界上目前已经存在对精神分裂症有效的治疗方案。众多临床证据显示,在抗精神病性药物、社会心理支持等相关专业服务的帮助下,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社会功能,如生活自理等,20%的人预后较好,并有少数个体能够完全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