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汗腺(sudoriferous gland,sweat gland)是哺乳类的皮肤腺体的一种,分泌汗液。汗腺有由一般表皮形成的小汗腺(Small sudoriferous gland)和由表皮性毛囊形成的大汗腺(large sudoriferous gland)两种;分泌形式小汗腺为漏出分泌腺(只排泄腺体所产生的分泌物),大汗腺是离出分泌腺(顶浆分泌,排泄分泌物及腺细胞的部分细胞质),在电镜下看,漏出分泌腺也包含大量分泌物及细胞质分离物;在形态上小汗腺腺体,腺腔较大,而且存在于比真皮深的部位。
一般哺乳类的汗腺,大部分为离出分泌型(大汗腺),仅趾头(足指的里面)是漏出分泌型(小汗腺)。与此相反,在人体则大部分为漏出分泌型,仅腋窝(腋下)、外耳道、鼻翼、眼睑、乳头周围(乳轮)、肛门周围等极少数部位,具有离出分泌型汗腺。据说类人猿全身都是两者混在的。由于哺乳类的种类不同,有的汗腺很发达(人、马),有的不发达(犬、猫几乎仅在趾部存在)。人具有200万—500万个汗腺,平均每平方厘米有143至339个。手足掌最多,每平方厘米约有620个,大腿部最少每平方厘米只有120个。但不全都是有功能的所谓活动汗腺(active sudoriferous gland),不进行分泌的非活动汗腺(inactive sudoriferous gland)也不少。有多少能成为活动汗腺,而幼时环境和生育状况是有影响的。
小汗腺的活动受交感神经支配,主要是胆碱能纤维。实验证明,局部注射乙酸胆碱可引起小汗腺大量分泌汗液。局部注射肾上腺素也可引起汗腺分泌增加,排出少量汗液。正常人汗腺分泌与温度、运动量、精神因素有明显关系。
影响小汗腺的分泌因素有:①温度高低;②精神因素;③药物如阿司匹林;④饮食如吃辛辣食物、喝热汤;⑤疾病如患肺结核的盗汗等。
汗液成分99%为水分,1%为固体成分,含有机物质尿素及乳酸最多;无机物质以氯化钠最多,此外有钙、镁、磷、钾。汗液中还含有多种氨基酸类。汗的相对密度为1.001~1.006、pH为5.5± 0.5。
大汗腺 分两种排除通路,一是开口于毛囊,一是开口于皮肤。汗液成分一是水,二是固体成分包括铁质、有臭物质、有色物质如黄色、棕色、绿色、青色、红色、黑色。可在腋部形成色汗。
汗腺尚有散热降温调节体温、滋润皮肤用除药物、及代谢产物以减少肾功能负担。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汗水是无色的,但由于某些原因造成的汗液被着色,称为“色汗症”。色汗症(chromhidrosis)是很少见的疾病。
我们将色汗症按着色类型分为:1.顶泌性色汗症;2.真性外泌性色汗症;3.假性外泌性色汗症三类。
1.顶泌性色汗症最常见的部位是腋窝和面部,偶尔发生于乳晕部位。大汗腺产生的色汗是由于大汗腺功能紊乱,并在产生色素的细菌作用下,过度分泌或过氧化一种或多种色素脂褐质而产生的。常有产生色素的细菌参与。多见于青壮年,因为青壮年处于大汗腺分泌的旺盛时期,所以,这种色汗症也常与腋臭合并发生。
2.真性外泌性色汗症主要是由于机体系统性摄入了水溶性的有色染料或药物后通过小汗腺排泄所致。小汗腺极少排出色汗,偶尔食入某种药物或染料可引起色汗。
比如,有报道口服虫草花后的绿色色汗症、饮用蜂蜜后的红色色汗症、注射美蓝(亚甲蓝)使汗液变青色、注射碘化物可以使汗液呈淡红色、内服氯法齐明可使汗液呈红色。也多见于摄入或接触染料等特殊物质的人群,如铜矿工作者、接触染料粉末的工人。
3.假性外泌性色汗症患者的汗液本身是正常的,主要是患者刚分泌的无色汗液接触了体表的染料、化学药品或产色菌如棒状杆菌、斑疹杆菌和毛结节菌等导致汗液着色。
色汗症按颜色分类:
1. 红色色汗
红色色汗症要注意与血汗症鉴别。血汗症的汗液颜色呈血红色,多继发于鼠疫、血友病等,好发于睑、额、胸和生殖器等部位,涂片可查见红细胞或潜血试验阳性。
红色色汗的产生原因多样,可能由于汗液中含有较多的脂褐质或过氧状态的脂褐质,一些患者可能由于汗液中红色色素或金属含量过高(如大量食用红色水果)而导致红汗,也可能是汗液被微生物如毛孢子菌、棒状杆菌属产生的色素或其他化学物质染色。某些药物也可以引起色汗症,例如内服氯苯吩嗪(氯法齐明)可以使汗液呈红色;服碘化物可使汗液呈淡红色;口服利福平可以通过汗腺排泄,使汗液呈橘红色或砖红色。
在中医里,也有红汗论述,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中载有“汗血”;明代方贤《奇效良方.诸血门》中称为“血汗”;明代戴元礼《证治要诀.诸血门》中又称“肌衄”等证名。至于将血汗证名称为红汗的,较早见于清代医学家沈金鳌所撰《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一书。认为与人体气血阴阳的偏胜偏衰相关。
载历史典籍或文学中,有“汗血宝马”的传说,今“汗血宝马”为土库曼斯坦(古称大宛)国宝。据说汗血宝马奔跑后,汗出为血色。分析乃血液随汗渗出者、寄生虫感染得皮肤病者或或人们看错而文学加工者,莫衷一是。
2.黄色色汗
流黄汗的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是药物所致,也有可能是食物所致,还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征兆。药物反应,以利福平多见,其他如核黄素、呋喃妥因、痢特灵等药物;饮食因素,如进食胡萝卜、橘子、柑橙等食物过多,也会出现黄汗;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及慢性胆囊炎、肝胆结石、肝硬化、肝癌、胰头癌等,引起功能减退或胆汁淤积堵塞,胆红素在血液浓度增高,随汗液排出体外而出现黄汗;某些溶血性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误输异型血液以及蚕豆病的患者,血红蛋白转化为含铁血黄色,会出现黄汗;青年人大汗腺分泌旺盛,若在高温环境下劳动出汗过多,未能及时清换衣物,汗液中蛋白质等有机物与空气中的化学物质或细菌发生反应,也会出现黄汗的情况。
中医文献中亦有黄汗记载。如《诸病源候论》黄汗候记载:“黄汗之为病,身体洪肿,发热,汗出而渴,壮如风水,汗染衣,正黄如蘖汁”。中医之黄汗,特指一个独立的疾病。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汽病脉证并治》:“汗出入水中浴(凉水),水从汗孔入得之”。造成湿遏荣卫,或寒湿郁表,汗失疏泄。除汗出色黄外,常胫冷、腰痛、身重。睛不黄。
3.其他色汗
色汗还可呈黑色、青紫色、蓝色、棕色等颜色,一般不带有特殊的气味。医学对色汗症状研究尚不透彻。许多为人云亦云。
见有患者问:何出紫色色汗?云:不会;看错;衣物脱色;染色;细菌感染;皮肤病;内脏疾病云云,比比皆是。
一患者诉:平素健康,未感不适,汗出无色,但用毛巾擦汗,毛巾呈紫色。换毛巾擦汗,亦呈紫色;用纸巾擦汗,亦呈紫色。似乎上述分析均不靠谱。笔者愚虑:刑侦上测物品上指纹,乃利用物品上汗渍中氨基酸,与茚三酮反应,呈紫色。或许为汗液中某成分与毛巾上某成分发生化学反应,造成毛巾呈紫色。
无论是小汗腺色汗症还是大汗腺色汗症,除了会污染内衣外,对人体健康没有太大影响。进入中老年后,随着大汗腺分泌功能的衰退,大汗腺色汗症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有色汗伴有其他症状者,要考虑就医。
目前为止,色汗症尚无特效疗法。建议患者可去医院皮肤科检查,尽量找出发病原因,去除可能的诱发因素。因药物引起的色汗,如可能就避免使用这类药;若伴有多汗或臭汗,应治疗多汗和臭汗。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清洁卫生,勤清洗患处,勤换衣服,保持皮肤干燥。若有腋臭,则应剃毛后再搽药,以减少局部寄生菌的数量,或手术治疗腋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