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冬奥会上,花样滑冰运动员优美快速的旋转,一圈接着一圈,难道他们不会感到晕吗?为什么我们转一两圈就会晕?有些人类乘车、乘船也会晕?甚至有的患者动不动就会晕?
因运动或体位改变所产生的眩晕大多与前庭系统的功能有关。耳朵,我们都知道是听觉器官。但在我们耳朵的深部还有内耳,内耳大约为一节小拇指大小。
内耳包括耳蜗、半规管、球囊和椭圆囊,耳蜗属于听觉器官;半规管、球囊和椭圆囊属于外周前庭器官。前庭主要感觉我们身体或头部所处的位置。例如,半规管内有淋巴液;有像海藻一样漂浮在淋巴中的感受运动的感受器-毛细胞。
当我们在做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时,半规管内的淋巴液也会随着惯性流动,毛细胞就将位置运动信号转化为电信号,送入脑,通过脑内多个中枢的分析整合,然后得出位置改变的感觉并做出应对的反应指令。
当我们在旋转运动中急停,半规管内的淋巴液由于惯性还在急性流动,而由我们的眼、肌肉和关节发出的位置感觉输入就会在脑与半规管的信号发生冲突,于是就会出现眩晕。
也就是说,运动超出了脑的整合能力,眩晕变会产生。当我们一侧处前庭器官出现疾病时,传入信号也会出现紊乱,导致眩晕发生。
花样滑冰运动员或其他需要快速改变体位的人,如体操运动员、飞行员、宇航员等,都会通过系统的抗晕训练,让前庭能够适应快速旋转或运动。我们发现,通过训练,可以使前庭适应快速旋转而不发生眩晕。这种现象被称为“前庭习服”。
实际上,在我们幼年,摇窝、木马、旋转木马、秋千、跷跷板等都是训练和促进我们前庭系统发育完善的活动或游戏。
针对前庭疾病的眩晕患者,前庭康复训练也是通过这些原理设计的。通过眼的运动、头的运动、身体的运动,增加前庭的适应代偿能力,从而消除患者的眩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