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秋同行:立秋养生全攻略

王伟洪医生 发布于2024-08-02 18:23 阅读量498

本文由王伟洪原创

自然界以春的萌生、夏的繁盛、秋的收获、冬的储藏为周期,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份子,理应与四季的律动相协调,适时调整自身状态,以顺应自然的节奏,实现与季节同步的健康生活。

“夏气之应,养长之道;秋气之应,养收之道。”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划分,立秋标志着夏季的落幕和秋季的开启。

尽管盛夏的余温仍旧炙烤着大地,早晚的凉爽与午后的酷热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秋老虎”现象尤为常见。立秋至立冬期间,人体阴阳的转换呈现出阳气渐退、阴气渐增的趋势,因此,秋季的养生之道应着重于“养收”。

情志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立秋之后,自然界的萧瑟景象容易引发人们的感伤情绪。秋季与肺相应,肺属金,情志中的忧思最易伤肺。

要预防秋季的忧郁情绪,关键在于心理的自我调节。培养乐观的心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愉悦,以适应秋季的宁静气氛。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与亲朋好友一同登高远望,不仅能够提升心情,还能锻炼身体,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

起居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亦提倡:“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立秋之后,随着自然界阳气的收敛,人们也应当遵循这一规律,调整作息,做到早睡早起。尽管暑气未消,但早晚的温差逐渐增大,白天的高温依旧。

在这个节气中,增加夜间的睡眠时间尤为必要,这不仅有助于补偿夏季的睡眠不足,也符合秋季“养收”的养生原则。一般来说,秋季适宜在晚上9点至10点之间入睡,早晨5点至6点之间起床。

随着夏末秋初的气温逐渐下降,应注意根据个人情况适时调整室内温度或减少空调使用,适当增加衣物,特别是保护好头部、腹部和脚部,避免寒气侵袭,预防疾病的发生。

饮食养生

立秋之后,随着季节的转换,气候逐渐由热转凉,气候逐渐变得干燥,人们可能会遇到口干、咽痛、皮肤干燥甚至便秘等问题,因此,为了适应秋季的气候特点,调整饮食是养生的重要方面。

《金匮要略》中提到:“秋不食肺”,意味着在秋季应避免食用过多的肺金食物,以防肺金过旺而克制肝木。秋季的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主,适当摄入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滋养胃阴,促进津液的生成。此外,白色食物如莲子、山药、茯苓等,也有助于润肺和补益肺气。

具体可以怎么做呢?

1.滋阴润肺:秋季气候干燥,容易导致身体出现口干、咽燥等症状。应选择一些具有滋阴润肺作用的食物,如梨、蜂蜜、芝麻、银耳等。

2.多食白色食物:中医认为白色食物能够入肺,有助于润肺养阴,如百合、莲子、山药、白萝卜等。

3.增加酸味食物:酸味食物有收敛肺气的作用,可以减少秋季干燥对肺部的损害。适当增加如山楂、柠檬、西红柿等酸味食物的摄入。

4.适量饮水:秋季要特别注意补充水分,可以多喝温开水、养生茶等,以保持身体水分平衡,缓解秋燥。

5.减少辛辣食物:辛辣食物容易伤津耗液,加重秋燥。应适量减少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食物的摄入。

6.适量食用肉类:秋季是进补的好时机,适量食用一些肉类如瘦肉、鱼肉等,可以补充夏季消耗的营养,但要注意不要过量,以免造成消化不良。

7.增加膳食纤维: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秋季常见的便秘问题。

8.饮食清淡:秋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以减轻肠胃负担。

9.定时定量: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有助于维持消化系统的健康。

根据个人体质调整: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体质特点,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饮食,如阳虚体质的人可以适当增加温补食物,阴虚体质的人则应注重滋阴润燥。


运动养生

中医认为,立秋是人体阴阳转换的关键时刻,此时养生应以“养收”为核心,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过度出汗导致阳气的流失。

适宜选择轻松和缓的运动方式,如慢跑、太极、快走、瑜伽等,保持适度的运动频率和强度,循序渐进地提升身体素质。

此外,还可以尝试《道臧·玉轴经》中记载的“秋季吐纳健身法”,通过清晨的吐纳练习,促进肺部健康,增强体质。


中医养生

立秋节气预示着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到来。虽然时至立秋,但仍处于三伏之中,暑热远未结束,“秋老虎”依然凶猛。过渡时期,温和燥的特点很明显。

在立秋之初,暑湿重,很多人会有疲劳,胃口不好不想吃饭,大便不太成形的问题,这都是气候上暑热还没有消散的影响。到秋凉阶段,气候会慢慢变得干燥,呼吸道功能减弱,容易感冒、支气管炎、哮喘、鼻炎等问题会逐渐增多,严重影响了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除了打针吃药,绿色无痛的中医适宜技术火龙罐可以有效缓解流感带来的各种不适,激发人体阳气,调和脏腑,平衡阴阳,驱邪外达,提升正气,既能防病又能治病。

火龙罐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整合了穴位刺激、按摩、热疗、刮痧、艾灸等多种治疗技术,再联用烫、碾、揉、熨、按、震、点、摇等多种传统操作手法,取穴以督脉及膀胱经的背俞穴为主,激活背部皮下隐藏的大量“沉睡”的免疫细胞,调节脏腑气机,平衡阴阳,并通过经络传至大脑,以达到自我修复、自我调节的绿色非药物疗法。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清热泻火、行气通络、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等功效,能有效改善身体亚健康状态,且操作简便、无损伤,患者易接受,疗效显著,无副作用,易于普及。

普通的拔罐以泻为主,火龙罐则利用特定的温补行罐手法,使施治过程泄中有补、补中有泄,能发挥其最大功效并且不损伤人体正气。

做完火龙罐罐治疗后应注意:

1. 拔完罐后应多喝温开水,4-6小时后方可洗澡。

2. 注意保暖,防受凉。治疗时建议带上长袖外套。

3. 避免进食寒凉生冷食物,少食瓜果海鲜。

4. 若出现小水泡,可自行吸收;出现大水泡时,应返院消毒局部皮肤,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水泡,无菌纱布覆盖。


立秋,仍处于三伏天的阶段,三伏天是进行"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因为此时自然界的阳气最旺盛,人体阳气相对处于高峰,也是艾灸的最佳时间。

悬灸

足三里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足三里,被称为“人体长寿穴”,俗话说“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该穴具有 补中益气、补肾壮阳、扶正祛邪的作用。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上的主要穴位,亦具有 健脾和胃、去湿化痰之功效。

雷火灸

督脉为奇经八脉之一,起至胞宫,下出会阴,经长强穴行于脊柱正中,通髓达脑,络于肾,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对全身阳经气血有重要调节作用。

雷火灸运用于督脉上,用以温经散寒之特点艾灸条灸督脉,可以调和阴阳、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祛寒除湿、温肾壮阳、补精益髓。

此灸法刺激量大,温通力强、单次治疗时间久。


足部养生

足部是人体的重要反射区,通过按摩足底,可以疏通经络,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无论是使用按摩板还是按摩鞋,都可以随时进行足部按摩,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力度,以达到最佳的放松效果。

养背升阳

立秋之后,尽管天气开始转凉,但人体的阳气仍需适时提升。背部作为人体的阳面,其健康直接关系到全身的阳气流动。通过捏脊、搓背、使用三伏贴和撞背等方法,可以有效促进背部血液循环,增强阳气。

总之,立秋时节的养生应注重内外兼修,通过合理的情志调节、起居调整、饮食选择、适度运动以及足部和背部的特别护理,来实现与自然季节的和谐统一,促进身心健康。


王伟洪

主治医师

硕士研究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在读博士


从事中风病、颈椎腰腿痛、神经系统疾病、脱发等疾病的治疗


临床擅用医圣仲景学说辨证用药、无痛颊针、岐黄针疗法、针灸、自血疗法等及现代康复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方法。擅长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膝骨关节病、腱鞘炎、偏头痛、孕妇面瘫、中风偏瘫等疾患;不孕不育、痛经等相关疾患;以及脱发、失眠、耳鸣耳聋、少精弱精畸精、慢性胃肠炎等各科杂症。


2024年8月2日 于朗麓书院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