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康复,可以“留”到二胎后一起做吗?

赵新燕医生 发布于2022-04-13 14:37 阅读量419

本文由赵新燕原创

“等吃完这顿,下顿我再减肥吧...”

“今天没空护肤,等有时间再好好收拾”

“今天不想看书,等周末再抽一整天看吧”


而就在这几天,有一位妈妈跟我说:“我生完一胎还准备要二胎的,那么产后盆底康复是不是可以等二胎后一起做?”

图片.png


如果小时候我跟我老爸说:“爸,这次的错题我就不整理了,反正下次还有有错题的,不如等到下次一起整理吧!”那么,你猜会有什么后果?首先,我老爸一定会把我胖揍一顿;其次,我出错的地方下次还会错,甚至因为这个知识点没有掌握导致与之相关的考题也会出错。


图片.png



所以,就像错题必须马上整理一样,盆底康复也拖不得,在产后就应该尽快修复。





曾经有这么一个案例:有位广州的宝妈,在生完一胎后时常不舒服,当时只以为是月子没坐好。后来时隔一年多,这位35岁的孕妇怀上了二胎,没想到在怀上二胎三个月的时候,子宫掉出阴道口,孕中就子宫中重度脱垂了。到医院就诊,医生无奈,孕期不能手术,只能暂且给她放置子宫托。




其实,生活中已经有一个又一个“别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一胎不做盆底康复,二胎盆底损伤更严重,而且如果一胎不做盆底修复,那么生二胎无疑就是在已经“受伤”的盆底肌上“雪上加霜”。



01

盆底损伤与分娩次数成正比



孕期体重的不断增加,盆底肌持续受到重压;

松弛素的分泌使得骨盆周围的关节、韧带松弛;

胶原蛋白拉伸性能的降低和含量的减少;

分娩时软产道及周围的盆底组织极度扩张,造成盆底神经、肌肉的极度牵拉。


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导致盆底在怀孕的道路上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劫难”。生完孩子后,盆底功能自行恢复有限,很多人在怀头胎的时候,已经出现一些盆底损伤的症状,比如轻度的尿失禁。

图片.png


但仗着年轻没有在意,到了二胎的时候,尿失禁、阴道壁膨出等逐渐浮出水面。


研究表明,盆腔器官脱垂与产次呈正相关,一胎发病率12.8%,二胎发病率18.4%, 三胎发病率24.6%。也就是二胎后,每5个女性有一个可能会发生脱垂,这在临床也得到了证实。



02

盆底筋膜损伤不可逆


筋膜是什么?


比如你在啃鸡腿时,靠近鸡脚的位置有条白色的筋,连着鸡肉,还得花点小力气才能撕下这块鸡腿肉。


同样,盆底肌上不仅仅是肌肉,还有很多筋膜和韧带这些结缔组织。这些筋膜和韧带对盆底肌起着非常关键的支撑作用。


由于怀孕和分娩,盆底肌必然出现松弛,但我们的子宫等脏器不至于一下子脱垂下来,就是由于有筋膜韧带还在撑着。但如果我们不及时恢复盆底肌的强健,筋膜迟早也会支撑不住,断裂后,像拉断的橡皮筋,无法再恢复。

图片.png


如果产后不及时做盆底康复,恢复盆底肌之前的正常状态,筋膜迟早会撑不住,像橡皮筋一样被拉断,之后很难恢复。


这时候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等非手术方式已经无能为力,只能用一些手术的方式,比如使用网片、吊带,来替代筋膜和韧带行使功能。



03

盆底肌是有记忆的


我们都见过吃不胖的瘦子,和瘦不下来的胖子。如果突然让瘦子多吃,他开始发胖,但到某个程度会停止下来。让胖子减肥,一开始瘦了,然后又出现平台期。这都是由于身体的记忆功能,记住了我们某个阶段的状态,不轻易改变。

图片.png

盆底肌也一样,孕期子宫发育带来的压力,使得盆底肌逐渐松弛,在分娩后,不会立即恢复原状。


此时盆底肌就“记忆混乱”,它不知道该记住孕前健康的肌肉,还是产后松弛的样子,此时我们要抓紧做康复训练,别让盆底肌“记住”松弛的状态,定型之后,恢复难度就会增大了。



04

一胎修复盆底,二胎恢复更快


盆底肌的位置很特殊,承载着人体70%的重量。孕期和分娩给盆底肌造成的伤害,多数是永久性的。


但如果女性在产后积极锻炼盆底肌,坚持维持良好的盆底状态,那么到了第二次产后,也能较快找到对盆底肌的本体感觉,更容易唤醒肌肉神经。

图片.png

“以后你会感谢当初努力的自己”,身体很神奇,你对它好,它就会对你好。生完做了盆底肌康复的女性,比没做康复的女性,二胎后出现脱垂的比例低。盆底肌恢复得越好,盆底肌功能性障碍发生风险越低。



05

盆底康复拖不得,抓住康复黄金期


我们要想恢复好盆底肌功能,一定要抓住产后恢复的几个关键时期:


产后恢复的重要时期


1黄金期:产后42天-产后半年,是盆底肌恢复黄金期。 

2关键期:产后半年-1年是盆底肌恢复关键期。

3有效期:产后1年-3年是盆底肌恢复有效期。

   



也就是说,产后42天开始,越早做盆底康复,恢复的效果越好。抓住黄金期,把握关键期,不要错失有效期,更不要再抱有“生完二胎后再做盆底康复”的心理。


早发现、早治疗,及早进行盆底筛查、盆底康复,才是每位新妈妈明智的选择。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