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张雯老师接访了不少带有厌学、恐学症状的青少年,ta们当中很多人都是被父母带去不同的医院专科、心理咨询中心等专业机构进行多次评估看诊,从而对类似的心理咨询中心带有严重的抗拒和逆反心理。
我们很难想象,当我们处于中度焦虑状态的时候,会如何面对让我们感到抗拒或者有压力的事情,因此,很多时候大部分人也无法理解焦虑抑郁的人是如何面对ta们的情绪。
其中一个14岁的孩子,症状与表现尤其典型。
01.“经验丰富”的来访者
当来访者被家长带着进门的之前,咨询师已经从助理处得知来访者的相关信息及家庭情况。
男,14岁,被确诊中度焦虑症休学一年,期间往返多家医院心理专科及心理咨询中心,对焦虑抑郁的测试量表非常熟悉。
在初步交流的过程中,咨询师发现来访者个性非常鲜明,拥有非常独立的思维方式,并且在表述既往咨询过程的时候很明确地表示之前见的所谓的专家、教授、医生,都是在给自己讲道理,教育他该怎么做,需要怎么做,让他感觉更烦更抗拒。
因此如何让来访者将“你需要怎么做”转换成“我想要怎么做”是咨询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02.摒弃传统的“套路”
描述性、收集信息为主的人像卡+基础卡“套餐”显然会让眼前这名“小大人”觉得太小儿科,因此,咨询师在第一次咨询,就用上了挖掘自我的重磅武器“乔哈利窗”。
为了更充分地了解来访者,咨询师邀请来访者从复原卡中抽取十张,再从十张当中挑选出四张分别放在公开区、隐藏区、盲目区和未知区。
经过一番纠结,来访者挑选出这张红色楼梯的卡牌对应公开区的位置,说这张卡牌让他想到了在不上课的时候,可以和同学一起聊天,从天亮一直聊到天黑。
在咨询师追问为什么这张卡牌代表跟同学一直聊天?他说,因为这张卡牌中间是一个盘旋无尽头的类似台阶的地方,这就表示可以跟同学无止尽地聊天。
在描述这张卡牌的过程中,咨询师通过手势(蜿蜒向上)和言语(将重点放在最后)等方式,引导来访者往积极向上的方向思考。同时,还能够从来访者描述中可以看出,其实他潜意识中并不抗拒去学校,甚至会怀念跟同学一起聊天的场景。
在描述隐藏区这张卡牌的时候,也让来访者再一次直视内心,将真实的自己展露在咨询师和自己的面前。
隐藏区这张卡牌,是有一个人用围巾抱着头和脸,只露出忧郁而平静的眼睛。
在咨询师的深挖下,来访者觉得这双眼睛很忧郁是因为这个人深爱的一个小动物死了,因此为这个小动物在流泪。咨询师接着问,这个人就没有其他深爱的人或者事吗?来访者非常肯定地说,没有。
由此可见,首先,这名14岁的孩子,内心是非常空虚的,因此把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自己养的一个小动物的身上,并且,跟父母的关系以及其他人际关系都不是很好。
其次,这张卡牌的人只露出一双眼睛,表示他希望别人不要注意到自己,而自己则通过隐藏起来观察别人,包括父母。
因此他能够观察到,在生活中,自己的父母非常爱自己,可以无限包容自己不去上学或者其他一些条件和要求,而自己也并不是真的不想去学校,只是害怕自己跟不上课程,越害怕就越不敢去,越不去就越害怕焦虑,这样恶性循环,导致现在提到去学校就焦虑紧张恐惧,但是内心却常常担心跟不上学业而焦虑的矛盾心理。
通过类似的卡牌解读,剖析了来访者焦虑的根本原因,也引导来访者自己提出希望下周一能够尝试去学校学习的建议。
另外两张卡牌的解读,大家要不要也来尝试一下?
03.小贴士
一些“微不足道”却“举足轻重”的小细节。
1、在抽卡过程中,来访者是将整副卡牌摊在桌面,较为平均地从各个不同方位抽取。这种抽卡方式,表明这名来访者追求完美又带有小贪心,什么都想要,不同方面都要照顾到。
2、对于一些拥有比较强烈自主性格的青少年,可以通过认同价值、尊重选择以及平等对话等方式,并且在咨询过程中多以积极鼓励、赞同表扬的态度应对,化抗拒为“盟友”。
3、最重要的小tip,根据不同的来访者,制定不同的咨询策略,把握来访者希望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或者猎奇的心理,在第一次咨询就挖掘出来访者隐藏较深的问题或意识,是提高对方配合度的“不二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