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在“失眠”一线的超3亿勇士中,有你吗?

张雯医生 发布于2021-03-15 18:01 阅读量6661

本文由张雯原创

关上灯,关上手机,平躺在床上,闭上双眼,然后,心里开始祷告:快点睡着,快点睡着,明天还要上班呢。睡觉本来是用于放松和恢复精力,但却变得像考试一样。结果不言而喻——还是没睡着,心里开始焦虑,但是又告诉自己千万别睁开眼睛,睁开就功亏一块了,最后实在忍不住了,还是睁开眼睛,打开手机,看看时间,一小时了,心里更加焦虑,迟到、扣钱、没精神种种思绪,通通涌上心头。

我失眠了。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2020年10月底,中国睡眠研究会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这意味着“超过3亿中国人存在睡眠障碍”,具体表现为晚睡、失眠、睡眠不足、睡眠质量低等。这些人群中,以90后、95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的睡眠问题最为突出。这些数据发布后引起热议,一度冲上了微博热搜榜首。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大家的睡眠状况?

调查网对睡眠情况进行了一次广泛调研,数据如下。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你们的睡眠还好吗?在豆瓣上,有上百个活跃的失眠小组。在“睡吧–和失眠说再见”小组里,最近两年里,小组成员从1万多涨到接近5万人。所有的帖子都是关于睡眠的问题:“总是在入睡前感觉身体突然下降”“一直睁眼到凌晨四点,因为失眠崩溃大哭”“生完孩子后再也没睡过一个完整的觉”,甚至,有人因为发现自己患上口水强迫症,需要不停吞咽口水而失眠。年轻人患上睡眠障碍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总结一下,似乎又都能归结为“压力太大”和“现实生活的苦楚”。

而进一步细分,导致失眠的心理因素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①“怕失眠”心理:许多失眠患者都有“失眠期待性焦虑”,晚上一上床就担心睡不着,或总想让自己快入睡,结果适得其反。大脑皮质的高级神经活动有兴奋与抑制两个过程。白天时脑细胞兴奋,工作一天后,就需要休整,自然进入抑制状态而产生睡眠,待休整一夜后,又自然转为清醒,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相互协调交替,形成周而复始的睡眠节律。“怕失眠,想入睡”本意是想睡,但越怕失眠、想入睡,脑细胞就越兴奋,反而加重失眠。正常人到了睡眠的时间就脱衣上床,平静地躺着,没有强迫自己入睡的要求,更没有怕睡不着的顾虑,杂念产生时就让它自然流去,不鼓励自己去想它,也不刻意去不想它,而是顺其自然不知不觉地进入梦乡。

②自责心理:有些人因为一次过失,引起长期内疚自责。白天由于事情多,懊悔较轻,而当夜晚静下来时,则自责自悔涌上心头,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③期待心理:指期待某人某事而担心睡过了头误事,睡不实。比如有位上三班倒的工人,上大夜班常于晚上7点睡觉,因总担心睡过头迟到扣工资而睡不实,睡两三个小时就醒了,久之便成了早醒症。也有的人在职务、职称、晋升等重大事件之间,处于兴奋期待状态,难以入睡。

④创伤心理再现:有的人由于童年时受到丧失父母或鬼故事等恐吓,出现害怕黑夜不能入睡的现象,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好转。至成年后,受到类似刺激,压抑在潜意识里的“童年创伤性心理反应'再现,重演儿时的“失眠现象”。

此类失眠症通过心理治疗,一般都有较好的效果。

⑤矛盾心理:有的人受突发事件刺激后感到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晚上睡觉时仍处于焦虑亢奋状态。比如一位中年妇女在发现丈夫婚外恋后,非常气愤,大吵大闹又怕人家看不起,对子女影响不好,处于想闹不敢闹的矛盾之中,由此患了失眠症失眠本来就是一种兴奋紧张现象,过度紧张只会加重病情。失眠本身的危害远不如对失眠所产生的恐惧与忧虑引起的危害大。失眠—一恐惧—一紧张—失眠加重—恐惧加重一一紧张加重——失眠加重......而不同的心理因素,也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失眠情况,而面对不同程度的失眠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使我们面对失眠有一个好的心态。暂时性失眠:只持续几天。可能由于情绪兴奋、暂时性精神紧张或时差引起。如重大会议、聚会、考试、跨时区旅行等。大多数人可以自发调整过来,因此,遇到此类的失眠,不必惊慌。

短期性失眠:持续数天到三周的时间,在患有严重疾病或者个人遭受巨大压力时会发生。通常运用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或者求助睡眠心理专家,会得到缓解和改善。长期性失眠:可持续数年之久,有些人面对压力(甚至仅仅为正常压力)时,就会失眠。就像有些人容易得慢性咽炎或者偏头痛一样,已经形成了一种应对压力的习惯性模式。挺长需要医生和心理专家共同来解决。在面对以上三种不同程度的失眠状况时,依靠药物和酒精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式,甚至在某些程度上会让身体产生抗药性或者嗜酒从而让生理和心理状态更加糟糕。

那么,当我们遇到失眠时,该如何应对呢?

1 .要把克服失眠的主导因素,放在自身主动调节的基础上,仅依靠酒精或药物调节,尤其是两者同时并用,非常危险,会极大地损害人的生命和健康,最起码,你需要忍受药物在第二天给你带来的副作用--“头晕,腿软”。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2 .长期服用安眠药,会导致患者的抗药性。当一个人适应了某定量的药剂之后,他会需求更大的剂量,才会有同样的效果,于是形成一种可怕的循环:失眠导致服药再 导致抗药性,继续失眠导致再加大药物剂量。这时,安眠药成为导致失眠的元凶。这种情况出现时,最好请医生和心理咨询师提供帮助。




图片发自160医生App



3 .及时寻找和发现导致失眠的心理因素,减少对药物的需求。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