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睡眠是生命的滋养剂,良好的睡眠对儿童体格健康、心理健康、保持终身良好健康状况都非常重要。而对于无数家庭尤其是新手爸妈,让宝宝拥有“整晚精致睡眠”却是无解的难题。“宝宝睡前哭闹,哄一个小时都不睡”, “宝宝抱着睡得很香,但一沾床就醒”, “宝宝频繁夜醒,醒后哭闹,难以安抚”,这些都是令家长头痛的睡眠问题。尤其是宝宝频繁夜醒的问题,家长更是苦不堪言,也担心“宝宝夜醒会不会是因为缺乏微量元素还是有什么不舒服?”。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首先,我们要了解宝宝夜醒的规律:从儿童的发育来看,绝大多数婴儿在6月龄时可无夜醒,但是研究表明25%-50%的婴儿仍可有夜醒,1岁左右仍然有30%的儿童有夜醒,1~3岁儿童发生率降至15%-20%,关键是能否通过自我安抚、不需家长干预很快回睡。如果醒来后哭闹厉害,需要家长帮助才能入睡,就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并进行干预。
其次,要了解宝宝夜醒的原因。引起宝宝频繁夜醒的原因最常见的是睡眠启动障碍。睡眠启动相关障碍指儿童入睡依赖外界条件或父母帮助,如抱睡、拍睡和奶睡等,夜间从睡眠中醒来时,长时间无法自主回睡,而需要寻求同样外界条件或父母帮助,导致频繁或长时间夜醒。还有入睡行为限制不足,比如家长对儿童入睡前的行为无法限制或者限制不足(如有些幼儿提出边看电视边睡觉等,在床上讲故事),也会导致患儿夜间醒来。此外疾病(过敏性疾病、疼痛、呼吸道感染、胃食管反流)、睡眠不充足、作息不规律、环境因素 (过冷、过热、嘈杂)、营养元素缺乏、运动发育关键时期睡眠会出现倒退、 睡前吃太多/ 吃不够、 暂时性睡眠问题 (疾病或环境改变等因素出现一过性睡眠问题、出牙)或其他睡眠障碍等也会导致夜醒
最后,改善夜醒的方法:首先我们要排除孩子是否有躯体疾病或者环境因素等引起的夜醒,针对性的处理就能改善宝宝的夜醒状况,但记住在这一过程中不要养成不良的睡眠卫生习惯,抱睡、奶睡等问题。如果宝宝的夜醒是因为睡眠启动障碍导致的,那最主要的应对方法是消除不好的睡眠启动行为,戒除抱睡、奶睡等习惯,培养宝宝自主入睡的能力。
培养宝宝自主入睡,首先要为宝宝安排恰当的固定的睡前程序。所谓睡眠程序一系列让孩子安静轻松愉快的活动,比如洗澡、放一点轻松的音乐等来帮助宝宝的入睡。对于大儿童,包括刷牙、洗澡、上洗手间、睡前熄灯、睡前晚安等。
睡前程序规定在15-30分钟,最多不超过45分钟。一般建议每次是4-5样的睡前活动。,这些活动应该在孩子睡觉熄灯之前进行。睡前程序做好后,在宝宝有困乏但是还清醒的状态下,把他放在床上,及时让宝宝学会独立入睡,那么夜醒时,就学会了自主接觉,拥有整夜睡眠。
很多家长反映睡前程序也在做,但做好后孩子还是不能自主入睡。针对儿童不能自主入睡的宝宝,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行为管理的方法,常见的方法有:
(1)消退法:欲睡还醒放床上,忽视期间的任何哭闹,直至第二日清晨 。效果好,难接受。
(2)逐渐消退法:父母在宝宝出现睡意但还没完全睡着的情况下放在床上,然后按照特定的时间在卧室门口等待看望,逐渐延期每次等待间隔,直到最后儿童能够独立睡觉。举个例子:第一天刚开始第一次等待5分钟进去看望他,看儿童有没有身体上的不适,尽量用言语而不是身体去安抚他。安抚的过程不超过2分钟,安抚完后出来间隔8-10分钟再去看望,用同样的方法再去安抚2分钟。一般治疗一周后就会有明显的进展。治疗过程最好与大人分床睡,治疗时间也要保持儿童的一个作息时间规律。
(3)改良逐步消退法:根据每个家庭的特点,对逐步消退法进行改良后使用,比如在入睡过程中,运用逐步消退法时,有的家庭在儿童半夜醒来时,无法使用同类的方法,这个时候可以允许在夜醒的时候才用抱、摇晃。但是入睡的过程,比如午睡、晚上睡觉前需要采用逐步消退法,一般情况下随着儿童入睡能力的提高,两周后儿童的夜醒次数也会明显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采取何种方法干预儿童的夜醒问题,要结合儿童的特点、家长的期望和耐受、家庭的特点来综合考虑来决定,治疗方法的选择切忌使用生搬硬套。只要坚持进行行为管理,宝宝的睡眠一般两周左右都会取得疗效。此外,帮助孩子睡眠时,家长尤其是宝妈亦要照顾自己的身心健康,家人的合作及支持也是十分重要。
如果家长进行了睡眠行为训练,宝宝的夜醒还没有明显改善,那建议家长到医院发育行为儿科/儿保科就诊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