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心理疾病吃药没效果,就要改药换药吗?

余学医生 发布于2023-04-01 16:51 阅读量104

本文由余学原创

临床中,一些精神疾病的患者,因为长时间服药不见疗效;药物的副作用太大导致身体不适,从而偷偷地减药、漏药、改药、加药。

事实上很多精神疾病的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后,感觉效果不明显,副作用却还不小,这个时候,大家通常都会有疑虑:
既然吃药没什么效果,是不是这个病治不好了,不吃直接放弃算了?或者:这个药不是很管用,是不是用别的药更好一点?
首先要明确治疗信心,其次一定要在医师指导下换药、加药或者减药。精神疾病并不是一种无法治疗的绝症,而是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控制住病情、且控制效果还不错的一类疾病。

而一般人之所以会有精神类疾病都很难治的错误印象,主要是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导致的。

01
精神类疾病给人的错误印象

01、疗程长

精神疾病的特征之一就是疗程较长,和普通感冒一般几天即可自愈不同,精神疾病通常需要数月乃至数年的持续治疗,才可逐渐康复。

不要指望什么特效药什么偏方短期内就能给精神疾病整没了,这是完全没有临床依据的事。

02、个体差异大

精神类疾病往往个体差异较大,即每个人的情况差别较大,也就是说,即使两人患了相同的疾病,使用相同的药物,治疗效果也可能不尽相同,极端时甚至可能会出现一人治疗效果很好,而另一人效果一般甚至毫无效果的情况。

但这并不能说明,药物治疗就是无效的,就是可以放弃的。与医生多沟通,总是可以找到对于患者来说治疗效果最好的一款药物的。

03、影响患者的自知力

自知力指患者对其自身精神状态的认知能力,即能否察觉或识辨自己有病和精神状态是否正常。
能否分析判断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哪些状态和表现属于正常,哪些属于病态的能力。
自知力完整的患者通常能够认识到自己生了病,知道自己需要治疗,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精神类疾病一般都会影响到患者大脑的认知能力,使得部分患者难以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情况,更难以遵从医嘱,导致疾病治疗过程变得曲折。

04、发作次数越多 治疗难度越大

精神疾病的治疗周期通常较长,部分患者由于难以坚持,擅自停药或减药,造成疾病病情加重或者复发。
而多数精神类疾病都是发作次数越多,则治疗难度越大,因此患者若反复停药致反复发作的话,可能会造成终生需要服药的情况。
同样,这也并不能说明多次发作后疾病就会演变成绝症,即使需要终生服药,不少疾病仍然是可以通过服药达到终生控制维持的效果的。
病人仍然可以回归社会,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生活的。


02

患者或家属有哪些错误行为?

错误一:擅自减药、停药 

许多患者经药物治疗病情稳定,时间一长,往往错误地认为“病已好”,从而擅自减药或停药,以致病情复发。

还有的患者由于害怕长期用药会带来副作用而擅自减药或停药。

但目前无论国内、国外均无根治精神分裂症的方法,只能做到控制精神症状出现,还不能做到对因治疗(彻底根治)。

因此,症状控制后的精神分裂症病人仍需维持用药,巩固疗效,以保证精神分裂症不再复发。

错误二:迷信广告 

近年来各种小报上常有用秘方或中药制剂根治精神疾病的广告。
不少患者及家属相信其说,在原本病情控制很好的情况下,自行停药,改服偏方或中药,导致旧病复发。
应该说,中医中药与西医西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中西医结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才是最好的。

错误三:刻板用药 

众所周知,精神分裂症治愈后,要想避免或减少复发,至少应维持治疗3年。

维持用药的治疗剂量应做到个体化,针对不同的病人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做到“能减则减,决不勉强”,力争用最小的有效维持量,达到巩固疗效,避免复发的目的。

因此,在减量过程中应缓慢渐减,需边减量边观察,避免刻板用药。患者也应定期门诊复查,病情有变化应及时复诊或向经治医生咨询。

错误四:重药物轻康复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等。

当病情稳定以后,应积极进行各种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以帮助病人恢复自知力,促进社会功能包括专业技能和社交能力康复,防止精神衰退。

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可起到药物治疗所不能达到的作用,是治疗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它可帮助病人迈向新生活,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和生活幸福度。


错误五:迷信新或或拒用新药 



有的患者及家属总希望能根治疾病,盲目认为新药一定更好,要求换药;


有的患者则相反,即使原来使用的药物出现明显药物副反应,医生建议更换新药,他们也坚决拒用新药或持观望态度。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