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人的口臭
写字楼的电梯里,常能撞见这样的光景:穿西装的年轻人捏着咖啡杯,眉头微蹙往嘴里送薄荷糖;拎着菜篮子的阿姨,说话时不自觉拿手挡着嘴。口臭这东西,像窗台上的灰尘,自己未必觉出,旁人却看得分明。尤其糖尿病人,那口臭里藏着的,不只是口腔里的事儿,更有血糖的高低、日子的咸淡,混着写字楼的咖啡香、寻常巷弄的酱油味,别有一番说道。
一、不同岁数的口臭,各有各的来头
写字楼里的张经理,今年五十八岁,糖尿病十五年了。他的口臭,像放久了的橘子皮,带着点发酵的酸,又混着点说不清的苦。早晨跟下属开会,他总习惯把茶杯往跟前挪挪,说话时侧过脸——不是不礼貌,是自己摸出了规律:空腹时那股味儿最冲,吃了降糖药、喝够了水,会淡些。医生说,这是血糖太高,身体没法好好用糖,就去“烧”脂肪和蛋白质,烧出来的酮体顺着口臭飘出来,跟烂苹果一个道理。张经理这岁数的糖尿病人,多半是2型,病程长了,血糖控制时好时坏,酮体时不时冒头,口臭就成了“晴雨表”。
比他小二十岁的李姑娘,在策划公司上班,三十出头就查出糖尿病前期。她的口臭没那么“冲”,更像没刷干净牙的腻,尤其下午三点,赶方案时扒几口外卖,那股味儿就悄悄冒出来。她自己说是咖啡喝多了,其实是餐后血糖飙得快,嘴里的细菌趁机作乱——高糖环境最养细菌,它们啃着牙缝里的食物残渣,代谢出的硫化物,就是那股子说不清的腥甜。年轻人应酬多,奶茶、蛋糕、加班时的宵夜,不知不觉把血糖喂高了,口臭便成了藏不住的“小警报”。
住在老巷里的陈阿婆,七十多了,糖尿病二十年,耳朵有点背,说话嗓门大,口臭却轻。她的秘诀是“管住嘴,勤漱口”:早晨用淡盐水刷牙,中午喝碗冬瓜汤,晚上必嚼两粒青橄榄。阿婆说:“年纪大了,牙齿松了,牙缝里容易藏东西,糖多的吃不得,菜要淡,嘴巴才清爽。”老年人代谢慢,若血糖稳,口腔卫生又好,口臭反倒没那么显眼,像老家具上的包浆,淡而平和。
二、寻常人家的餐桌,连着口臭的酸甜
人多半爱吃甜,红烧肉里放冰糖,小笼包的皮冻带点甜,就连拌黄瓜都爱滴几滴糖。可这甜,对糖尿病人来说,是口臭的“催化剂”。
老菜馆的常客王老板,糖尿病八年,最爱店里的清蒸鲥鱼。他说:“从前顿顿要红烧肉,现在改吃清蒸鱼、白灼菜,嘴里清爽多了,那股子怪味少了大半。”浓油赤酱的菜,糖多盐也多,吃下去血糖噌地往上窜,嘴里的细菌跟着狂欢,口臭自然重。换成清蒸、白灼的,鱼肉的鲜、蔬菜的清,既控了糖,又少了残渣,口臭像被雨水洗过的巷弄,透着干净。
写字楼里的午餐,是口臭的“重灾区”。外卖小哥送来的盖浇饭,糖醋里脊、鱼香肉丝,酱汁里藏着不少糖;便利店的饭团,米饭黏糊糊,容易塞牙缝。做IT的小周,糖尿病三年,试过带饭:糙米饭、水煮蛋、清炒菠菜,“刚开始觉得没味,吃惯了,下午嘴里不发苦,跟同事说话也敢凑近了,那股子腻味再没找上门。”夏天长,带饭用玻璃饭盒,早上装进去,中午微波炉转一下,糙米饭的香混着菠菜的清,比外卖的油腻舒服多了。
下午茶的习惯也得改。从前办公室抽屉里塞满巧克力、曲奇,现在换成了煮玉米、蒸山药。财务部的刘姐说:“以前下午三点必喝一杯焦糖玛奇朵,现在改喝淡茶,配一小把原味杏仁。嘴巴不闲着,血糖也稳,那股子酸臭味再没犯过。”老字号糕点铺,现在也有了无糖糕点,糯米做的,透着点桂花甜,糖尿病人偶尔吃一块,既解了馋,又不扰着口臭。
三、职场里的那些讲究,藏着对口臭的体谅
写字楼的电梯间,是观察口臭的好地方。有人进电梯就低头看手机,说话时微微侧过脸;有人会掏出口香糖,撕包装纸的声音轻得像叹气。这些细微的举动,藏着职场人对口臭的在意,也藏着对彼此的体谅。
销售部的老吴,跑业务要见客户,糖尿病十年,包里总揣着两样东西:小包装的无糖薄荷糖,还有便携式冲牙器。“见客户前冲一冲,嚼颗糖,不是为了遮丑,是怕人家不舒服。”他说有次跟客户吃饭,对方递来一杯柠檬水:“老吴,这杯没放糖,润润喉。”那一刻他知道,对方不是嫌弃,是懂他的难处。职场人讲究“拎得清”,不会直白说“你有口臭”,只会用递水、分薄荷糖的方式,给彼此留足体面。
会议室里的细节更有意思。以前开会,桌上摆的是可乐、雪碧,现在换成了柠檬水、大麦茶。
四、日子过顺了,口臭也会温顺
陈阿婆在巷里教过不少糖尿病人:“晨起一杯淡茶水,饭后漱口三分钟,菜里少糖少盐,多吃点冬瓜、萝卜,利水利尿,口臭自然就轻了。”她的菜篮子里,总少不了芦柑——不是甜的那种,是带点酸的本地品种,“一天吃两瓣,嘴里润,又不升糖,那股子怪味就绕着走。”
张经理现在学会了做饭,周末在厨房炖萝卜排骨汤,不放糖,只放几片姜。女儿说:“爸做的汤,比外面的清爽,闻着就舒服,说话也没那股子酸气了。”他自己也觉出变化:血糖稳了,早晨起来嘴里不发苦,跟人说话不用再躲躲闪闪。
作者:乡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