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相关性癌症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预防策略!

史宪杰医生 发布于2025-07-31 12:01 阅读量357

本文转载自医学故事


图片发自160App

肥胖相关性癌症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预防策略



一、流行病学关联:基于证据的疾病负担

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系统性综述证实,肥胖(BMI≥30 kg/m²)与13种恶性肿瘤存在因果关联,包括绝经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肝癌、胰腺癌、肾癌、结直肠癌、贲门癌、食管腺癌、胆囊癌、多发性骨髓瘤、甲状腺癌及脑膜瘤。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约4%~8%的癌症发病可归因于肥胖;其中子宫内膜癌的归因风险最高,达34%,绝经后乳腺癌次之(约11%)。

纵向队列研究进一步证实,肥胖与癌症风险呈剂量效应关系。例如,BMI每增加5 kg/m²,绝经后乳腺癌风险升高11%,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59%,肾癌风险上升34%。这种关联在腹型肥胖(腰围男性≥90 cm、女性≥85 cm)人群中更为显著,因其与代谢异常的相关性更强。



二、病理生理机制:从代谢紊乱到细胞癌变

1.慢性低度炎症

肥胖状态下,脂肪组织(尤其是内脏脂肪)呈现“免疫代谢活跃”特征,脂肪细胞过度增殖导致缺氧微环境,刺激巨噬细胞浸润并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促炎因子。这些因子通过激活NF-κB等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增殖、抑制凋亡,加速癌前病变进展(如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的演进)。

2.胰岛素抵抗与高胰岛素血症

约70%的肥胖者存在胰岛素抵抗,胰腺代偿性分泌过量胰岛素,导致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通过激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受体,促进细胞周期进展(G1→S期),同时抑制抑癌基因p53表达。在结直肠癌中,高胰岛素状态可直接刺激肠黏膜细胞增殖,并通过上调环氧合酶-2(COX-2)增强肿瘤侵袭性。

3.激素失衡

脂肪组织是雌激素的重要外周来源,芳香化酶可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肥胖女性循环雌激素(雌二醇)水平升高2~3倍,通过持续刺激乳腺上皮细胞和子宫内膜细胞增殖,增加DNA损伤累积风险(如乳腺癌中ERα通路过度激活)。此外,瘦素(脂肪细胞分泌的激素)水平随肥胖升高,通过激活JAK/STAT通路促进肿瘤血管生成。

4.免疫功能失调

肥胖可重塑免疫系统:一方面,Treg细胞功能受损导致免疫监视能力下降;另一方面,髓系抑制细胞(MDSCs)浸润增加,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与清除。这种免疫逃逸机制在多发性骨髓瘤、甲状腺癌中已被证实。



三、预防策略:基于三级预防的实践路径

(一)一级预防:控制体重,阻断病因

1.生活方式干预

- 膳食调整: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限制添加糖(≤25 g/d)和饱和脂肪酸(≤10%总能量)摄入,增加膳食纤维(≥25 g/d)及全谷物、蔬菜摄入。前瞻性研究显示,地中海饮食可使肥胖相关癌症风险降低18%。

- 体力活动:WHO推荐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结合2~3次肌肉强化训练。随机对照试验证实,规律运动可改善胰岛素抵抗,使结直肠癌风险降低20%。

- 体重管理:目标BMI维持在18.5~24.9 kg/m²,腰围控制在上述临界值以下。对于超重/肥胖者,建议6个月内减重5%~10%,可显著改善炎症及激素水平。



2.早期干预时机

生命早期(儿童青少年期)肥胖可显著增加成年后癌症风险,故需从儿童期开始监测BMI,通过学校营养教育、减少久坐行为(屏幕时间≤2小时/天)预防肥胖发生。

(二)二级预防:高危人群筛查与癌前病变管理

针对肥胖相关性癌症,需结合风险分层实施精准筛查:

- 结直肠癌:肥胖者建议40岁起每年行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或每10年结肠镜检查,及时切除腺瘤性息肉(癌前病变)。

- 乳腺癌:绝经后肥胖女性建议每年乳腺钼靶联合超声检查,高危者(如家族史+肥胖)可考虑MRI筛查。

- 肝癌:肥胖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者,每6个月检测甲胎蛋白(AFP)及肝脏超声,早期发现不典型增生结节。

- 子宫内膜癌:肥胖女性出现异常阴道出血时,及时行宫腔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对子宫内膜增生患者采用孕激素干预以阻断癌变。

(三)三级预防:肿瘤患者的体重管理

肥胖会降低癌症治疗耐受性(如化疗药物剂量限制毒性增加),并升高复发风险。故肿瘤患者应在营养师指导下进行体重控制:术后早期以渐进性活动(如床上肢体训练)为主,恢复期逐步增加运动量至每周150分钟,同时通过高蛋白饮食(1.2~1.5 g/kg体重)减少肌肉丢失,维持代谢稳定性。



四、公共卫生启示

肥胖相关性癌症的预防需构建“个体-社区-政策”三级防控体系:个体层面强化健康素养,社区层面增加运动设施与健康食品可及性,政策层面通过糖税、食品营养标签强制标注等措施减少肥胖诱因。只有将体重管理纳入慢性病防控核心策略,才能有效降低癌症疾病负担。



注:引用自IARC Monograph Volume 116(2016)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筛查策略参考美国癌症学会(ACS)2023年更新指南。



作者:乡韵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