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与血糖控制

史宪杰医生 发布于2025-07-31 11:44 阅读量338

本文转载自医学故事


图片发自160App

饥饿与血糖控制

月光穿过纱窗,在厨房的瓷砖上洇出半亩青白。冰箱门把手上悬着的指尖,像钟摆悬在子夜的空气里。胃里的空响已持续了两个钟头,不是暴烈的叫嚣,是带着韧性的呢喃,像被掏去棉絮的旧袄,风过时总往骨头缝里钻。这深夜的饥饿,原是最耐心的学问,藏着身体与食物、血糖与时间的微妙对话。

一、饥饿的两种面目

老辈人总说,饿是有两张脸的。一张是真饿,带着谷物的本分;一张是馋饿,裹着糖霜的虚浮。这话里藏着现代营养学的密码——生理饥饿与心理饥饿,原是两套不同的信号系统。

生理饥饿是肠胃发出的刻度。当胃里的食物消化殆尽,空胃会规律地收缩,像揉皱的纸慢慢展平,这种收缩通过迷走神经传到下丘脑,便成了“该进食”的指令。此时血液里的葡萄糖浓度悄悄降下来,就像暮色漫过窗台,温和却不容置疑。这时候闻到白粥的米香会觉得安稳,看到杂粮馒头会生出踏实,因为身体在等的是能转化为能量的“实在东西”。

心理饥饿却带着更多情绪的影子。或许是深夜的寂静放大了感官,或许是白日的疲惫借饥饿显形,又或许只是橱柜里那包饼干的塑料声勾动了念想。它来得急,带着点撒娇的蛮横,胃里其实并不空,只是舌尖或心头需要一点“慰藉”。就像孩童哭闹时未必是真渴,有时只是要母亲递水的那只手。

区分这两种饥饿,是控制的第一步。真饿时,身体会给出清晰的信号:心跳略缓,手脚发轻,注意力不易集中,像电量不足的台灯慢慢暗下去。馋饿却更像突然亮起的闪光灯,一阵强光后便会褪去,尤其在看到食物的瞬间会格外迫切,一旦开始吃,又容易吃过头。

二、血糖的潮汐

清晨的砂锅里,杂粮总在慢慢翻滚。小米、燕麦、红豆在沸水里舒展,揭盖时的热气裹着米香,能把整个屋子熏得软乎乎的。这样的粥喝下去,上午的时光总过得从容,到午饭时才慢悠悠地空下来。换成白粥就不同了,不到十点,胃里便会慌慌地叫起来。这差异,藏在血糖的潮汐里。

食物进入肠胃,碳水化合物会被分解成葡萄糖,像溪流汇入血液。精制碳水(如白粥、白面包)就像陡直的山坡,葡萄糖来得又快又猛,血糖浓度像涨潮时的浪头,“哗”地漫过堤岸。身体为了稳住这浪头,会急急忙忙分泌胰岛素,像派去堵缺口的沙袋。胰岛素一多,血糖又会急转直下,像退潮后的滩涂,空得刺眼——这便是饿来得凶的缘故。

杂粮却像缓坡。它们带着更多膳食纤维,就像溪水里的石头,让葡萄糖慢慢渗进血液。血糖升得缓,胰岛素分泌也稳,像春日的溪流,不急不躁,能稳稳托住三四个钟头的能量。这便是老辈人说的“撑得住时候”,其实是血糖在维持着温柔的平衡。

深夜的饥饿,常与血糖的波动脱不了干系。若傍晚喝了浓咖啡,咖啡因会加快代谢,像给溪流加了速,血糖降得比平时快些;若白日里吃了太多精制糖,胰岛素反复奔波,到了夜里,身体便容易陷入“假饿”的疲惫。这时候若抓起饼干猛吃,不过是给血糖的潮汐再添一场风暴。

三、与饥饿对话的分寸

老厨房的窗台上,总摆着半杯凉白开。饿的时候先喝口水,是外婆传下的规矩。水流过喉咙时带着金属管的凉,胃里的空好像被压下去一点,没那么张牙舞爪了。后来才知,身体的信号常是模糊的——口渴时,神经中枢会错发“饿”的指令;疲惫时,大脑也会把“需要休息”翻译成“需要进食”。

应对饥饿的分寸,藏在“垫一垫”而非“填满”里。就像给摇晃的桌子垫张纸片,不必拆了重造。几片水煮蛋,半根黄瓜,一小把原味坚果,这些带着蛋白质或膳食纤维的食物,能像锚一样稳住血糖。蛋白质在消化时会刺激肠道分泌酪酪肽,这种激素能抑制食欲,像给饥饿的火苗撒点细沙;膳食纤维则会在胃里膨胀,发出“已经有东西”的信号,让空响慢慢歇下来。

最忌用高糖高脂食物“救火”。蛋糕、薯片这类食物,会让血糖像坐过山车,上去时兴奋,下来时更饿,还会让胰岛素变得敏感又疲惫。长此以往,身体就像总被骤雨浸泡的土墙,慢慢会生出裂隙——这便是代谢紊乱的开端。

深夜的厨房最能见这份分寸。不必开火,不必热油,打开橱柜,找些最朴素的食物:半截胡萝卜切薄片,撒点盐,咯吱咯吱嚼着,辣味混着咸味在舌尖散开;或是舀一勺无糖酸奶,拌半根碾碎的燕麦棒,酸香里带着谷物的粗粝。这些食物不会给肠胃添负担,却能让身体知道:不必慌,能量会慢慢来。

四、健康是慢慢烧的炭火

管理饥饿,原像打理一间老屋。不能任由灰尘堆积,也不能天天翻箱倒柜。要知道哪里漏风(比如三餐不规律),哪里该添件棉絮(比如增加蛋白质摄入);要懂得什么时候开窗透气(适度饥饿是代谢的呼吸),什么时候关紧门抵御寒气(避免过度节食)。

血糖就像屋里的炭火,骤冷骤热都熬人。最好是用杂粮、豆类、瘦肉这些“耐烧”的燃料,让温度慢慢升起来,稳稳烧下去。晨起时,让全谷物粥的暖意漫过胃袋;午间,用杂粮饭配着鱼虾和绿叶菜,让蛋白质与碳水搭成稳固的支架;傍晚,喝碗杂豆汤,让膳食纤维裹着葡萄糖慢慢释放。这样的日子久了,身体会形成自己的节奏,像老座钟的摆锤,不急不徐。


作者:乡韵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