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地儿,得把安全揣进兜里

史宪杰医生 发布于2025-07-24 09:23 阅读量37

本文转载自医学故事


图片发自160App

陌生地儿,得把安全揣进兜里

七月末的消息刺得人眼眶发酸——六个年轻的身影,本该在校园里追着风跑,却在企业参观时因格栅板脱落,永远沉进了浮选槽。人在陌生环境里,就像初到亲戚家的客,新鲜劲还没过去,危险兴许就冷不丁冒出来。咱得把安全这事,像揣着块热乎的烤白薯,牢牢焐在怀里。

一、先瞅清脚下的“篦子”

工业场里的格栅板,就跟家里厨房的篦子一个理儿,看着是平的,里头兴许藏着窟窿。去年回乡下,邻居家娃在工地旁玩耍,踩碎了年久失修的排水沟盖板,摔得胳膊打石膏。后来才知道,那盖板早该换了,可没人当回事。这道理放到工厂里更要紧:格栅板得符合《工业平台安全标准》,承重得扛住成年人走动(一般每平方米能受300 - 500公斤),边缘还得有防滑纹。

咋判断稳不稳?教个土法子:踩之前先拿脚尖轻敲,听声音脆不脆——闷响的兴许里头松了;再看看板缝,别大得能塞下手指。就像逛景区走木栈道,也得瞅瞅木板接茬处有没有翘边,钉子冒没冒头。前年去山间民宿,栈道上块木板吱呀响,老板说“没事儿,踩不坏”,结果游客踩上去就翻了个跟头——你瞧,再漂亮的地方,也得先给脚下把回脉。

二、摸透环境的“怪脾气”

陌生地方的危险,常藏在看不见的地方。去年冬天,表弟去化工厂参观,好奇摸了下冷却管道,当场被冻伤。化工厂里的管道,有的通着零下几十度的冷媒,有的流着腐蚀性液体,就像埋在暗处的冰刀,碰着就伤人。还有那浮选槽,看着是个池子,里头的矿浆说不定带着化学药剂,别说掉进去,就是溅点到皮肤上,也够受的。

自然环境更有“小性子”。去年夏天,游客在野山涧游泳,瞅着水浅,不料踩空暗礁,差点没上来。山区的溪流,水下兴许藏着溶洞、暗流,就像藏着看不见的手,冷不丁把人拽下去。还有那农村的机井,黑咕隆咚的,别觉着“就看一眼”,井壁的青苔滑得像油,稍不留意就栽进去。

三、把规则当“护身符”

企业里的安全规程,不是挂在墙上的摆设,是前人用教训写的“保命经”。十年前,表叔在工地嫌麻烦没戴安全帽,被掉落的脚手架砸破了头,在床上躺了大半年。现在进工厂,安全帽、护目镜、防滑鞋,一样都不能少——就像学生进实验室,不穿白大褂、不戴手套,哪天碰着强酸强碱,哭都没地儿哭。

景区的提示牌也得当回事。前年去爬山,看见“禁止翻越”的牌子,偏有游客抄近道,结果踩碎风化的岩石,滚下山坡。规则就像老辈人说的“庄稼不收年年种”,看着啰唆,却是护着你别摔跟头。就连逛商场,也得瞅瞅安全出口在哪——别笑,真着火了,那绿牌子就是救命的灯。

四、留个“心眼”给自己

陌生地方,得像侦探似的,先把环境扫一遍。去年去密室逃脱,我一进门就找消防栓和逃生窗,同行的姑娘笑我“扫兴”,结果中途停电,正是靠这心眼,带着大家顺顺当当出去了。进陌生建筑,先看应急灯在哪,安全通道标没标箭头;去野外,揣个哨子和手电筒——哨子响三声是求救,手电筒晃三下能发信号,这些都是救命的暗号。

结伴而行也重要。前年冬天,两个驴友单独进深山,一个摔断腿,另一个跑了二十里地才找到人。人在陌生地,就像离了群的羊,容易遭狼。哪怕是企业参观,也别脱离队伍——你以为是好奇,在别人眼里,就是往危险里扎猛子。

尾声:别让意外,打断青春的歌

六个孩子的悲剧,像根刺扎在人心上。陌生环境里的安全,不是做题时的选择题,是生死攸关的必答题。往后再去新地方,不妨把心放细些:踩稳每一步,瞅清每块牌,记牢每句劝。毕竟,青春该是长街上的欢笑,不该折在没留意的暗沟里。

生活的滋味得慢慢品,前提是得平平安安地品。把安全揣进兜里,走到哪都踏实,这才是对自己、对家人最实在的交代。

作者:乡韵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