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下战争发生的深层动因!

史宪杰医生 发布于2025-07-11 22:39 阅读量308

本文转载自医学故事

医学故事.健康    中华医学会理事 神经外科教授



图片发自160App

战争,作为人类社会最剧烈的冲突形式,一直是历史、政治与军事领域的研究焦点。传统观点往往将战争归因于经济利益、领土争端等物质因素,但最新研究数据却颠覆了这一认知。历史学家理查德・内德・勒博对 1648 年以来 94 场州际战争的分析表明,58% 的战争主因是 “地位争夺”,18% 源于安全焦虑,10% 是复仇驱动,真正为物质利益开战的仅占 7% 。这一发现揭示出,战争的爆发与人类深层的心理机制密切相关,尤其是人性中渴望被认可、维护尊严的本能,在国家层面的放大与扭曲,成为了战争的重要导火索。从心理学角度深入剖析战争发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人类冲突的本质,探寻避免战争的可能路径。



图片发自160App

一、“地位争夺”:战争背后的心理驱动力

(一)“thumos” 本能与地位焦虑

希腊语中的 “thumos”,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人类渴望被认可、追求地位与荣誉的本能。这种本能在个体层面,可能表现为中年男人为缓解脱发焦虑而购买法拉利,通过物质消费来彰显自身价值;而在国家层面,当一个国家感觉 “被轻视” 时,这种本能便可能引发战争 。国家领导人及民众对国家地位的认知与期望,一旦与现实产生落差,就会产生强烈的地位焦虑。例如,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将提洛同盟变成私人金库,不断炫耀其民主制度与陶器工艺,这种 “文化优越感” 让崇尚武力的斯巴达深感被轻视,进而引发了长达 27 年的战争。修昔底德认为,战争的核心正是斯巴达对雅典崛起的 “地位恐惧”,这种恐惧源于对自身地位被取代的担忧,是 “thumos” 本能在国家层面的体现。

(二)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的地位竞争

社会认同理论指出,个体通过所属群体获得身份认同,并倾向于维护群体的地位与声誉。当国家作为一个群体时,这种心理机制同样适用。各国在国际社会中寻求地位与认同,将其他国家视为竞争对手。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法国波旁王朝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为争夺西班牙王位展开激烈角逐。表面上,各国以 “权力平衡” 为谈判筹码,但实际上,真正的导火索是王室荣誉。每个王朝都不愿成为 “失去西班牙” 的失败者,因为这关乎王朝在欧洲王室中的地位与声誉 。这种对群体地位的维护与竞争,使得各国不惜发动战争,以确保自身在国际社会中的优越地位。


二、安全焦虑:恐惧与防御心理的极端化

(一)威胁感知与过度防御

安全焦虑是战争的另一个重要成因,其本质源于对威胁的感知与过度防御心理。当一个国家认为自身安全受到威胁时,往往会采取防御性甚至攻击性的行动。这种威胁感知可能基于现实的军事、经济压力,也可能源于心理层面的不安全感。在国际关系中,“安全困境” 理论认为,一国为增强自身安全采取的措施,往往会引起他国的不安,进而导致他国采取反制措施,形成恶性循环 。例如,在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军备竞赛就是典型的安全焦虑表现。双方都担心对方的军事力量超越自己,为了确保自身安全,不断扩充军备,研发核武器,这种过度防御心理最终导致了全球局势的高度紧张,险些引发核战争。

(二)群体心理的放大效应

在国家层面,安全焦虑会通过群体心理的放大效应,引发民众的恐慌与支持战争的情绪。领导人往往会利用这种情绪,将战争包装成 “保卫国家”“维护安全” 的正义行动。当国家面临外部威胁时,民众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团结意识,愿意为了国家的安全牺牲个人利益。然而,这种群体心理也容易被操纵,领导人可能夸大威胁程度,以获取民众对战争的支持。例如,在一些国家发动的战争中,政府通过媒体宣传,渲染外部势力的威胁,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与对敌人的仇恨,从而为战争铺平道路。


三、复仇驱动:创伤记忆与情绪宣泄

(一)集体创伤与复仇心理

复仇驱动的战争,源于集体创伤记忆带来的强烈情绪。当一个国家或民族遭受重大伤害时,这种创伤会在集体记忆中留存,并转化为复仇的动力。小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表面上的理由是 “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历史证明,萨达姆曾试图暗杀老布什的往事,成为了这场战争更隐秘的驱动因素 。这种家族层面的复仇心理,在国家权力的加持下,演变成了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同样,在历史上,许多战争都是为了报复曾经的失败与屈辱。例如,普法战争后,法国因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 - 洛林地区,这一耻辱深深烙印在法国人的集体记忆中。一战爆发后,法国怀着复仇的决心与德国作战,试图夺回失去的领土,洗刷曾经的耻辱。

(二)情绪宣泄与暴力行为

复仇心理的本质是一种情绪宣泄,当愤怒、仇恨等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战争就成为了释放这些情绪的出口。在战争中,人们将对敌人的仇恨合理化,通过暴力行为来宣泄内心的情绪。这种情绪宣泄不仅存在于民众层面,也存在于领导人层面。希特勒利用德国在《凡尔赛条约》中遭受的屈辱,煽动民众的复仇情绪,将德国拖入二战的深渊。他通过演讲、宣传等手段,将德国的困境归咎于外部势力,激发民众对其他国家的仇恨,从而为战争寻找借口。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人们失去了理性思考的能力,盲目地支持战争,导致了无数的生命损失与社会破坏。



图片发自160App

四、战争中的人性悖论与反思

(一)领导人的自负与民众的牺牲

战争中存在着一个残酷的人性悖论:发动战争的决策者往往被 “thumos” 冲昏头脑,为了满足自身的地位追求、安全焦虑或复仇心理,将国家和民众推向战争的深渊。而在战争中,60% - 90% 的伤亡者却是无辜的平民 。领导人在决策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战争对民众生命和生活的巨大破坏,将民众的生命视为实现自身目标的工具。例如,俾斯麦篡改《埃姆斯快报》挑起普法战争,其目的是为了加速德意志统一,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的这一行为导致了无数士兵和平民的死亡,但在他的决策过程中,民众的利益并没有被充分考虑。

(二)理性缺失与战争的悲剧

约翰・斯坦贝克曾说:“所有战争都是人类作为思考动物失败的表现。” 战争的爆发,本质上是人类理性缺失的结果。当领导人被自负、恐惧、仇恨等情绪支配时,当媒体充斥着 “复仇”“荣誉” 等煽动性词汇时,人们往往失去了对战争后果的理性判断。在战争决策过程中,缺乏对和平解决冲突方式的探索与尝试,盲目地选择了暴力手段。这种理性缺失不仅存在于领导人层面,也存在于民众层面。民众在群体情绪的影响下,容易被煽动,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支持战争的发动。然而,战争带来的往往是破坏与灾难,无数家庭破裂,经济衰退,社会动荡。因此,避免战争需要人类重新找回理性,学会通过和平、对话的方式解决冲突。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战争发生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战争并非单纯的物质利益争夺,而是人类深层心理机制在国家层面的复杂体现。“地位争夺”“安全焦虑”“复仇驱动” 等心理因素,在领导人的决策过程中、在民众的情绪煽动中,被不断放大,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要避免战争,我们需要从心理学层面入手,培养领导人的理性决策能力,引导民众保持冷静与理性,通过教育和文化交流,化解国家之间的误解与矛盾,增强相互理解与信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减少战争的发生,实现世界的和平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