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舌尖上的心灵药方!

史宪杰医生 发布于2025-07-02 09:29 阅读量46

本文转载自医学故事:乡韵


图片发自160App

诗词:舌尖上的心灵药方

清晨泡杯绿茶,坐在窗下翻旧诗集。蝉鸣在槐叶里打滚,读苏轼《定风波》里“此心安处是吾乡”,忽觉颈间的僵意松了三分——这滋味,竟比布洛芬更熨帖。原以为诗词是案头的摆设,不料在中年的疲惫里,竟成了滋养健康的偏方。

一、豁达是味通气散

苏轼当年遭乌台诗案,牵连无数,友人王巩被贬岭南,歌女寓娘毅然随行。数年后王巩北归,容颜竟比往昔更清朗,苏轼惊问缘由,寓娘笑答:“此心安处是吾乡。”这一笑,像把钝刀剖开生活的褶皱,里头藏着的委屈、怨愤,都随笑声散了。如今职场压力如山,读这句诗时,仿佛有双温柔的手,把心里的死结轻轻一解——原来安定不在环境,在心境。血压飙高时,默念“此心安处”,竟比降压药起效还快,因为焦虑先泄了气。

岳飞写《满江红》时,正困守鄂州,援军断绝、粮草将尽,却在词里喊出“笑谈渴饮匈奴血”。这笑声不是张狂,是把满心悲愤炼成了火,烧尽郁气。现代人常被琐事憋闷,读此句时,胸腔里会涌起股豪气,像给心肺做了回汗蒸,把积年的闷气蒸得干干净净。

二、闲适是碗安神粥

白居易在雪夜邀友小饮,“大开口笑送残年”的洒脱,像把时光熬成了蜜。如今人困在钢筋丛林,读这诗时,仿佛能看见烛火在风雪里摇晃,酒气裹着笑声漫出来。我试过在加班后读它,原本突突跳的太阳穴,竟慢慢稳了节奏——原来闲适不用真的雪夜对饮,只要心里腾得出一亩三分地,种上“慢饮慢谈”的庄稼,焦虑便长不出芽来。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更妙,把田园搬进修辞里。晨读此句时,窗外的绿萝都像沾了菊香,连颈椎的酸痛都轻了。这不是玄学,是诗里的静气渗进了骨缝,把紧绷的神经泡成了发糕,软和下来。

三、共情是剂解郁汤

崔护寻不到人面桃花时,写下“桃花依旧笑春风”。遗憾被酿成诗意,读此句时,那些求而不得的事,竟像旧年的桃花瓣,飘落在春水里,泛不起浪了。去年体检发现结节,夜不能寐时读它,忽然懂了:失去是常态,留得住的是心里的春风。后来再看报告,竟比从前从容许多——原来诗能教人心平气和地和遗憾握手。

杨慎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像把人生泡进老茶里。父亲退休后常读此句,原先为琐事急赤白脸的样子,竟慢慢成了往事。有回他血压飙升,我念这词给他听,他闭着眼笑:“再大的事,百年后都是笑谈。”血压计的数字竟跟着往下跳——原来看淡是非,真能给血管松绑。

四、读诗是场日常补

晨起读首唐诗,像给五脏六腑抹层蜜。有回重感冒,鼻塞头痛,翻到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竟哑着嗓子笑出了声,虚汗一出,竟比姜汤还管用。睡前读宋词,晏几道“落花人独立”的静,能把白天的噪音都滤干净,睡眠质量都高了。

汪曾祺写美食,常说“吃要吃得有滋有味”,读诗也该读得有滋有味。泡壶普洱读《桃花庵歌》,唐伯虎“别人笑我太疯癫”的调调,和陈香缠在一起,竟把中年的油腻都涮掉了几分。窗外有雨时读《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的润,能把焦虑泡发成虚无,只剩满心清透。

诗词原不是药,却比药更懂人心。它像汪曾祺笔下的家常小菜,看着平常,吃下去却熨帖。颈间的结节、心里的褶皱、血管里的躁气,都在“此心安处”的笑里、“大开口笑”的酣畅里、“桃花依旧”的豁达里,慢慢化了、散了。

暮色漫进窗时,合起诗集,喉间还留着绿茶的清,心里盛着诗里的静。忽觉这才是最好的养生:不是进补多少阿胶燕窝,而是把诗词当佐料,给生活调些豁达、闲适的滋味,教心跳得从容,血压稳得安静,连呼吸都带着平仄的韵。毕竟,最牢的健康,原是心里住着千首好诗,任风雨来袭,都能笑着吟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

作者:乡韵




图片发自160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