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添加剂

史宪杰医生 发布于2025-06-28 11:01 阅读量237

本文转载自医学故事


图片发自160App

酒精添加剂

咱来说说酒精里那些添加剂的事儿。这就跟逛市场似的,看着琳琅满目,实则得细细分辨,哪些是能安心入口的,哪些得多留个心眼。



一、添加剂的“家族成员”

(一)香精类:扮香的“戏精”

先说香精,这可是给酒精“化妆”的高手。有对应香型的香精,像米香型、清香型、酱香香精等,数十种之多,仿佛把各种酒的香味都“克隆”出来。还有脂类香精,乳酸乙酯带果香、乙酸乙酯有果香、己酸乙酯像曲香菠萝香,丁酸乙酯是菠萝香蕉甜果香,它们是各类香型白酒的主体香、辅助香,按比例一搭配,香气能比纯粮酿的还饱满浓郁,跟变戏法似的。酸类香精也不少,已酸能除杂味增强浓厚感,丁酸让酒醇、净、爽,乳酸延长后味,甲酸起呈味作用,大多是带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在食品、医药等行业常见。

(二)甜味剂:藏在酒里的“甜陷阱”

为了让酒口感更讨喜,甜味剂就登场了。糖精钠、甜蜜素是常见的,还有木糖醇、阿斯巴甜、安赛蜜等。它们能除苦回甘,把苦涩变甜蜜,可国家明令禁止白酒用甜味剂,因为这东西吃多了,对身体没好处,像可能让人胰岛素抵抗,加速代谢紊乱,增加肥胖、糖尿病风险,还可能让肝肾负担加重,过敏体质的人喝了,说不定还会过敏。

(三)除苦剂:给酒“去苦味”的小能手

除苦剂能把白酒苦味去掉,让酒醇和。分酸型和甜型,甜型主要成分常是糖精钠、甜蜜素这些甜味剂,虽能让酒顺口些,可也藏着甜蜜素等带来的健康隐患。

(四)丙三醇(甘油):添稠加甜的“多面手”

甘油无色、无臭、味甜,在果汁、果脯里常见,到了白酒里,能增加浓厚感和甜味,分解单宁,去除苦、涩味,提升品质口感,算是给酒“润色”的角色,不过它本身大量摄入,也得注意对身体的影响。

(五)速效澄清剂:让酒变清亮的“清洁工”

食用级白酒澄清剂,以天然矿物为原料,能在低温下析出棕榈酸、油酸乙酯等,把结晶、悬浮物清掉,让酒从浑浊变清亮。看着是为了酒的卖相,可要是原料不纯或用量不当,也可能给酒带来未知风险。

(六)塑化剂:违规又伤身的“坏家伙”

塑化剂能让酒增加粘稠感,实现挂杯效果,可国家明令禁止在食品里加它。长期喝含塑化剂的酒,会危害生殖系统,伤肝脏,还可能引发癌症,妥妥的“健康杀手”。



二、对健康的“暗地伤害”

这些添加剂,单个看好像不起眼,可进了人体,就可能捣乱。

(一)伤肝脏:代谢负担的“重灾区”

肝脏是解酒、代谢添加剂的“主战场”。像酒精本身就主要靠肝脏代谢,过量或长期摄入含添加剂的酒精,肝脏得“加班”分解这些物质。比如香精里的成分、甜味剂,还有塑化剂等,时间长了,酒精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都可能找上门,严重的还会发展成肝癌,把肝脏折腾得“千疮百孔”。

(二)扰肠胃:消化系统的“刺激源”

酒精和添加剂会刺激胃黏膜。乙酸乙酯这类脂类香精,中等毒性,长期接触可能让人胸闷、起疹样皮炎、贫血、角膜浑浊,喝下去还可能刺激肠胃,引发胃痛、胃胀、恶心、呕吐,时间久了,胃炎、胃溃疡就跟着来,让肠胃“不得安生”。

(三)害神经:神经系统的“捣乱鬼”

酒精是神经毒素,添加剂里的化学物质也不省心。长期喝含添加剂的酒,可能让人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头晕、头痛是常事儿,严重的还会手抖、走路不稳,把神经系统的“秩序”全打乱。

(四)增慢病风险:身体平衡的“破坏者”

甜味剂摄入多了,胰岛素抵抗、代谢紊乱找上门,肥胖、糖尿病风险飙升;塑化剂、违规香精长期积累,还可能让患癌风险增加,把身体的健康平衡搅得稀碎,各种慢性病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三、小提醒:喝酒别让添加剂“坑”了

咱喝酒,图的是个乐儿、个放松,可别让这些添加剂坏了心情又伤了身。买酒时,多看看配料表,要是有“食用香精”“甜味剂”“塑化剂”这些陌生又可疑的名字,就得提高警惕。尽量选纯粮酿造的酒,少碰那些靠添加剂“扮靓”的。喝酒也别贪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说的成年男性一天纯酒精不超25克,女性不超15克,得记着。特殊人群,像孕妇、肝病患者、青少年,更是一滴都别沾,别让酒精和添加剂钻了健康的空子。

说到底,酒这东西,适量、喝好酒,才是对自己身体的“温柔以待”,别让那些五花八门的添加剂,把喝酒的美好全毁了,咱得让健康和酒里的真滋味,好好相伴 。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