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故事.健康 中华医学会理事 神经外科教授
一、从「大海捞针」到「精准制导」
在上海瑞金医院的实验室里,质谱仪正将患者的肿瘤组织分解成千万个基因片段。陈教授盯着屏幕上跳动的 KRAS 突变序列,仿佛看到了癌细胞的「致命弱点」。这些突变就像老裁缝补衣服时漏掉的针脚,成为免疫系统识别癌细胞的关键标记。
传统癌症疫苗如同在茫茫大海中撒网捕鱼,靶向的肿瘤相关抗原(如 HER2)在正常细胞也有少量表达,容易引发误伤。而现代疫苗则像精准导弹,直接锁定肿瘤特异性抗原 —— 新抗原。这些抗原由肿瘤基因突变产生,如同癌细胞的「身份证」,免疫系统能精准识别并发动攻击。
二、mRNA 疫苗:改写癌症治疗规则
新冠疫情让 mRNA 技术大放异彩,如今它正改写癌症治疗的规则。Moderna 的 mRNA-4157 疫苗与 PD-1 抑制剂联用,使黑色素瘤术后复发风险降低 49%,患者 2.5 年无复发生存率从 55.6% 提升至 74.8%。这种疫苗就像给免疫系统的「导航仪」,将肿瘤抗原信息传递给 T 细胞,训练它们精准打击癌细胞。
中国药企云顶新耀自主研发的 EVM16 疫苗,通过 AI 算法「妙算」系统筛选新抗原,预测准确性比国际领先模型更高。其生产周期仅需 10 天,成本有望降至 10 万元人民币以下,打破了西方药企 10 万美元一针的垄断。
三、联合治疗:激活免疫系统的「双重引擎」
在广州中山大学的实验室里,研究人员将 mRNA 疫苗与 STING 激动剂联合使用。显微镜下,原本被癌细胞「捆绑」的 T 细胞重新活跃起来,像挣脱锁链的拳手,冲向肿瘤组织。这种联合疗法通过疫苗激活 T 细胞,同时用药物解除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形成「双重打击」。
胰腺癌患者老李的治疗就是典型案例。他接受新抗原疫苗联合靶向药治疗后,肿瘤微环境中的 T 细胞浸润显著增加,肝转移灶逐渐缩小。每次注射后,他都会去医院附近的肠粉店吃碗布拉肠,用烟火气对抗治疗的苦涩。
四、AI 与大数据:解锁新抗原的「密码本」
破解新抗原的「密码本」需要 AI 的助力。云顶新耀的「妙算」系统通过深度学习分析海量肿瘤数据,能从 23 个候选新抗原中精准挑出最具免疫原性的 5 个。这种算法就像精密的筛子,将抗原预测阳性率从 6% 提升至 18%。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团队则利用 AI 优化疫苗序列设计。他们开发的算法能在 48 小时内生成个性化 mRNA 疫苗,比传统方法快 3 倍以上。这种技术突破让「私人订制」疫苗从实验室走向临床成为可能。
五、挑战与未来: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
尽管前景光明,治疗性癌症疫苗仍面临挑战。个性化疫苗的生产成本高达 10 万美元,且生产周期长达 1-4 周,许多患者难以负担。不过中国药企正在改写这一现状:云顶新耀通过自动化生产和本土化供应链,将成本降低 90% 以上。
未来,癌症疫苗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联合治疗常态化,与 PD-1 抑制剂、靶向药甚至化疗联用,形成「鸡尾酒疗法」;二是公共新抗原疫苗崛起,针对 KRAS G12 等高频突变开发「现成疫苗」,覆盖多癌种;三是 AI 深度融入研发,从抗原预测到疫苗设计全流程智能化。
六、生命的希望:从实验室到病床的故事
在杭州的临床试验中心,黑色素瘤患者安吉拉完成最后一次疫苗注射。她的 PET-CT 显示全身无活性病灶,曾经扩散的癌细胞如同被擦去的污渍。「每次打完都像得了重感冒,但值得。」她摸着手臂上的针眼说,那里曾是生命的裂痕,如今却成为希望的印记。
胰腺癌患者老张在接受个性化疫苗治疗后,ctDNA 清零。他回到家乡黄山,带着孙子在雪地里堆雪人。「现在能一口气爬上山顶了。」他寄给陈教授的柿饼包裹里,夹着一张字条,字迹里满是重生的喜悦。
结语
从 20 世纪初的初次探索,到如今 mRNA 疫苗的突破性进展,治疗性癌症疫苗走过了百年历程。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科学幻想,而是正在改变无数患者命运的现实希望。随着 AI、大数据和新型递送技术的加持,癌症疫苗终将成为攻克癌症的「终极武器」,让每个生命都能像黄浦江上的货轮,在希望的航道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