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传统养生智慧:解密养生八法的身心调养之道!

史宪杰医生 发布于2025-06-18 15:43 阅读量524

本文转载自医学故事

医学故事.健康  中华医学会理事 神经外科教授



图片发自160App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希望通过各种方式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而我国古代先贤们早已对养生之道有着深刻的见解和丰富的实践,其中 “养生八法” 更是凝聚了传统养生智慧的精华,从道德修养、心态调节、行为规范、饮食起居等多个维度,为我们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养生指南。


一德养生法:以德润身,涵养生命根基


明代养生家吕坤所言 “仁者可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义”,深刻揭示了道德修养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在传统文化中,“德” 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更是一种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内在力量。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具备高尚品德的人往往内心平和、豁达。他们乐于助人、心怀善意,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和愉悦感,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助于调节内分泌系统,增强人体免疫力。例如,在社区中经常参与志愿服务的人,他们在为他人奉献的同时,自身的幸福感和健康指数也往往较高。


历史上,许多品德高尚的人都享有高寿。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不仅医术精湛,更以医德高尚著称。他一生悬壶济世,不分贵贱为百姓治病,心怀慈悲,关爱众生。孙思邈活到了 141 岁高龄,他的长寿与其高尚的品德和博爱的胸怀密不可分。他在《大医精诚》中强调医者要有 “大慈恻隐之心”,这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关爱,不仅成就了他的医学成就,也滋养了他的身心,使其得以长寿。


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一德养生法,我们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保持善良和宽容,对待他人多一份理解和包容;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奉献自己的爱心;遵守社会公德,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通过这些行为,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让品德之光照亮我们的生命之路,为健康长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字养生法:安和心境,达至物我两宜


宋代文豪苏轼提出的养生 “安”“和” 二字,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和养生理念。“安” 即静心,强调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不为外界的干扰和诱惑所动;“和” 即顺心,要求我们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保持心态的平和与顺畅。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诱惑,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时常困扰着我们。而 “安”“和” 二字,为我们提供了缓解压力、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保持 “安” 的心态,不惊慌、不焦虑,静下心来分析问题、寻找解决办法;以 “和” 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不抱怨、不抵触,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


苏轼本人就是践行 “安”“和” 养生法的典范。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无论身处何种困境,他都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在黄州期间,他虽然生活艰苦,但依然能在山水之间找到乐趣,写下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样豪迈洒脱的诗句。正是这种 “安”“和” 的心境,使他在困境中依然能够保持身心健康,创作出众多流传千古的文学佳作。


我们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培养 “安” 的心境,每天抽出一定时间,静下心来,排除杂念,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和内心感受;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平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和事物,做到 “和”。通过 “安”“和” 二字的修行,达到物我两相宜的养生境界,让身心在宁静与和谐中得到滋养。


三戒养生法:人生三境,戒行修身


孔子提出的 “君子有三戒”,从人生的不同阶段出发,为我们的行为规范和养生保健提供了重要指导。“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三戒贯穿人的一生,提醒我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要根据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因不当行为对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在年少时期,身体发育尚未成熟,气血还不稳定,此时如果过度沉迷于色欲,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影响生长发育。历史上,许多帝王因年少时沉迷女色,导致身体虚弱,英年早逝。因此,青少年时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性观念,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将精力放在学习和成长上。


壮年时期,人精力充沛、血气方刚,容易冲动好斗。在这个阶段,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与人争斗,不仅会伤害他人,也会给自己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现实生活中,因冲动斗殴导致身体受伤甚至引发悲剧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壮年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宽容和理智的品质,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人际关系和矛盾冲突。


老年时期,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气血不足。此时如果过于贪得无厌,追求功名利禄,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影响身心健康。一些老年人退休后,仍然对权力和财富念念不忘,整日焦虑不安,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疾病。老年人应该放下对物质的追求,享受生活的乐趣,保持心态的平和与豁达。


三戒养生法提醒我们,要根据人生不同阶段的特点,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节制欲望、控制情绪、知足常乐,让自己的人生在健康的轨道上稳步前行。


四方养生法:寡欲慎动,顺应自然


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提出的四方养生法,即 “一日寡欲,二日慎动,三曰法时,四曰却疾”,从多个方面为我们的养生保健提供了全面的指导。


“寡欲” 是指清心寡欲,减少对物质和欲望的过度追求。在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们往往被各种欲望所驱使,陷入无尽的追求和焦虑之中。过度的欲望不仅会消耗我们的精力和财力,还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学会寡欲,就是要学会放下不必要的欲望,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例如,不盲目追求奢华的物质生活,注重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内心的充实。


“慎动” 并非指不运动,而是要谨慎行动,避免过度劳累和危险行为。运动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但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年龄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因运动不当导致受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安全,避免从事危险的活动。


“法时” 强调要顺应时节变化进行养生。中医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与自然界的季节、气候等因素密切相关。春季阳气升发,应早睡早起,多到户外活动,以顺应阳气的生长;夏季气候炎热,要注意防暑降温,保持充足的睡眠;秋季气候干燥,应多吃润肺生津的食物;冬季气候寒冷,要注意保暖,适当进补。


“却疾” 是指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平时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个人卫生,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隐患。通过 “寡欲、慎动、法时、却疾” 这四方养生法,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保持身体健康。


五知养生法:克制七情,守护心神


宋代学者周守忠的 “五知” 养生法,从控制情绪的角度出发,为我们的身心健康提供了重要的指导。“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五知” 强调要认识到七情六欲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学会克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过度的喜怒会损伤人的性情和身体。当人处于极度愤怒或喜悦的状态时,会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长期下去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因此,要学会保持平和的心态,遇到高兴的事情不过分兴奋,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也不过分愤怒。


思虑过度会消耗人的精神。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常常陷入过度的思考和焦虑之中。长期的思虑过度会导致失眠、记忆力下降等问题。要学会放下一些不必要的担忧和思考,保持内心的宁静。


言语过多会消耗人的气血。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喜欢滔滔不绝地说话,殊不知过度的言语会损伤肺气。要学会适时闭嘴,保持沉默是金。


过度的哀乐也会损害人的寿命。过于悲伤或欢乐的情绪,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的稳定。


情欲过度会损害人的生命。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欲,避免过度放纵。通过践行 “五知” 养生法,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守护心神,保持身心健康。


六节养生法:滋养精气神,养护身心


明代医学家汪绮石的六节养生法,“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从养身的核心 “精、气、神” 出发,为我们提供了全面的养生方法。


“精”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过度的嗜欲会消耗肾精。要节制自己的欲望,避免过度劳累和放纵,保持肾精的充足。例如,合理安排性生活,避免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


“神”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烦恼过多会损伤心神。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陷入烦恼和焦虑之中。可以通过旅游、听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愤怒会伤肝,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愤怒。当感到愤怒时,可以通过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方式缓解情绪。


过度的辛勤劳作会消耗体力,要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思虑过度会伤心,要学会放松自己的思维,避免过度思考。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让大脑得到休息。


悲哀过度会伤肺,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当遇到悲伤的事情时,要学会倾诉和释放情绪,避免将悲伤压抑在心中。通过六节养生法,我们能够滋养自己的 “精、气、神”,达到养护身心的目的。


七食养生法:合理饮食,调理肌体


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提出的七食养生法,从饮食的时间、速度、量、口味、温度、质地以及饭后注意事项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详细的饮食养生指南。


“食宜早些,不可迟晚”,强调饮食要有规律,按时进餐。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要在合适的时间食用,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能量;晚餐不宜吃得过晚,以免影响消化和睡眠。


“食宜缓些,不可粗速”,吃饭时要细嚼慢咽,这样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同时也能避免因进食过快导致的过量饮食。


“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即可,避免暴饮暴食。过饱会增加肠胃负担,导致消化不良等问题。


“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饮食要清淡,减少盐、油、糖等调味料的摄入,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甜腻的食物。清淡的饮食有助于预防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


“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物的温度要适中,避免食用过冷或过热的食物。过冷的食物会刺激肠胃,导致肠胃不适;过热的食物则会损伤口腔和食道黏膜。


“食宜软烂,不可坚硬”,对于老年人和肠胃功能较弱的人来说,食物要煮得软烂一些,便于消化和吸收。


“食毕再饮茶两三口,漱口齿,令极净”,饭后用茶水漱口,可以清洁口腔,保持口气清新,预防口腔疾病。七食养生法告诉我们,合理的饮食是养生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通过饮食来调理肌体,保持身体健康。


八乐养生法:雅趣怡情,休闲养生

石成金提出的八乐养生法,“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写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通过高雅、适宜的休闲方式来养生的方法。

“坐之乐” 并非指久坐不动,而是指在安静的环境中,静下心来,享受静坐带来的宁静和放松。静坐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压力,调节身心状态。

“读书之乐” 在于通过阅读书籍,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精神世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忘却烦恼,获得心灵的慰藉。

“赏花之乐” 让我们在欣赏花朵的美丽和芬芳中,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放松身心,愉悦心情。

“玩月之乐” 使我们在月光的照耀下,感受宁静与美好,陶冶情操。

“观画之乐” 通过欣赏绘画作品,领略艺术的魅力,提升审美水平,同时也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滋养。

“听写之乐” 可以是聆听美妙的音乐、诗歌朗诵,也可以是自己书写文字,表达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放松身心,享受艺术带来的乐趣。

“狂歌之乐” 让我们通过唱歌来释放情绪,抒发情感,缓解压力。

“高卧之乐” 则是指在舒适的环境中,享受充足的睡眠和休息,让身体得到恢复和滋养。八乐养生法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要学会通过高雅、适宜的休闲方式来放松身心,调节情绪,达到养生的目的。

养生八法蕴含着我国古代先贤们的智慧和经验,从道德修养、心态调节、行为规范、饮食起居、休闲娱乐等多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养生指南。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这八种养生方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和探索,以达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让我们在传统养生智慧的指引下,开启健康美好的人生之旅。

以上从多方面解读了养生八法。你对其中哪种方法更感兴趣,或是希望我对某些内容进一步展开,都能随时和我说。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