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医疗制度晨读

史宪杰医生 发布于2025-06-17 09:21 阅读量59

本文转载自医学故事


图片发自160App

核心医疗制度晨读

六月的广州,晨雾裹着栀子花香,从复大肿瘤医院的窗缝里溜进来。远程医学中心的窗帘半掩,投影仪的光束里,浮尘像被施了魔法的金粉,静静旋舞。卓茜医师站在屏幕前,“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几个字,在晨辉里泛着温润的光,像块被岁月摩挲过的玉。

护士小李坐在第三排,白大褂口袋里的笔帽硌得肋骨发痒。她摸出笔记本,扉页上还留着上次早会的涂鸦——一棵歪扭的发财树,墨痕漫漶。今天倒不敢走神,卓茜讲“查对制度”时,特意加重了“严禁将床号作为身份标识”,声音轻得像羽毛,却轻轻巧巧落在每个人心上,震得耳膜发颤。

思绪突然飘回上个月的夜班。凌晨两点,护士站的灯昏黄如旧书里的插图,监护仪的滴答声在寂静里织成网。交接班记录册摊开在面前,新入院的陈阿姨,诊断栏写着“待查”,病情评估那行,“不稳定”三个字像颗小石子,压得人喘不过气。按照制度,这类患者必须重点交接,交班医师的签名墨色新鲜,时间精确到分钟,仿佛在说:“接住了,别摔着。”

陈阿姨住在3床,腕带松松垮垮挂在瘦手腕上。小李去换液体时,习惯性瞥了眼腕带,突然想起早会刚讲的“至少两种身份查对”,便弯下腰:“阿姨,您叫陈秀兰吧?病历号是4402XXXX?”陈阿姨笑了,眼角皱纹堆成朵菊花:“姑娘记性真好!”小李没说,这是制度教的本事,像武侠里的内功,藏在日常里。

后来陈阿姨确诊手术,术后被划成一级护理。那天巡房,小李见她伸长手够床头柜的水杯,又猛地缩回——一级护理里“严格卧床”的要求,她门儿清。小李递过水,把床头摇高些:“您别动,我在呢。”陈阿姨望着她笑,眼里的信任比药还暖。

早会讲到“值班和交接班制度”,屏幕上的要点一跳一跳,小李盯着“急危重患者须床旁交班”,眼前又晃出那次交班的画面:白班护士交班时,特意把陈阿姨的引流管指给她看,嘴里絮絮说着“昨晚出血量少了,但还得盯着”。阳光从窗缝钻进来,给两人的白大褂镀上金边,分不清谁的影子更长。

会议室里,有人的笔在纸上顿了顿,有人托腮出神。卓茜讲到分级护理的适应范围,特级护理里“大手术后”的描述,让小李想起外科主任术前那句“术后监护要盯紧”,原来都藏在这些条文里,像细密的网,兜住所有风险。

散会时,阳光已铺满地板。小李和同事往食堂走,讨论着某个患者的护理分级该不该调。路过花园,栀子花正盛,香气裹着晨露,往人鼻子里钻。小李突然觉得,这些制度不是冷冰冰的规则,而是无数个“陈阿姨”的守护符,写在PPT上,落在交接班本里,长在每个医护的日常里。

食堂的粥熬得稠,小李舀了一勺,想起陈阿姨康复出院那天,家属塞给她的苹果,红通通的。她把苹果放在护士站,后来不知被谁分着吃了,甜丝丝的味道,和今天早会的阳光一样,让人踏实。

卓茜的培训还在继续,那些核心制度像种子,在听者心里发了芽。小李知道,往后的每个夜班,每次查对,每回交接班,都是这颗种子开出的花,开在患者床前,开在医院的晨光里,开成最温柔的守护。而这守护里,藏着医学的温度,也藏着一群人对生命最虔诚的敬意。




图片发自160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