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时间与卫生效益关系!

史宪杰医生 发布于2025-06-16 11:02 阅读量76

本文转载自医学故事

医学故事.健康  中华医学会理事 神经外科教授




图片发自160App

本文深入探讨医院住院时间与卫生收益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际案例研究,阐述住院时间对医院成本、医保结算、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发现,合理控制住院时间对提升卫生收益至关重要,医保政策改革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但也面临诸多挑战,需多方协同解决,以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患者利益的保障。


一、引言

在医疗卫生领域,医院住院时间与卫生收益的关系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住院时间不仅直接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和康复效果,还对医院的运营成本、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医保基金的合理使用有着深远影响。随着医疗费用的不断上涨和医保支付制度的改革,深入研究这一关系对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高卫生收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住院时间对医院成本的影响

2.1 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分析

医院运营存在大量固定成本,如场地租赁或建设费用、大型医疗设备购置费用等,这些成本不随住院时间的变化而直接变动。然而,住院时间的延长会使固定成本分摊到每个患者的份额相对增加。例如,一台价值数百万的核磁共振设备,无论患者住院1天还是10天,设备的购置成本基本固定,但住院时间长的患者分摊到的设备使用成本理论上更高。

变动成本则与住院时间密切相关。药品费用、医护人员的额外服务时间成本、医疗耗材的使用量等都会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以药品费用为例,住院时间越长,患者使用的药品数量和种类可能越多,费用也就越高。医护人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护理和诊疗服务,相应的人力成本也会上升。

2.2 边际成本视角下的住院时间分析

从边际成本理论来看,在住院初期,每增加一天住院时间,患者获得的医疗服务带来的边际效益可能较高,如确诊疾病、进行关键治疗等。此时,边际成本相对较低,因为医院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高效服务。但随着住院时间的继续延长,边际效益逐渐递减,而边际成本却不断上升。例如,患者进入康复后期,继续住院进行康复治疗,可能每天的治疗效果提升有限,但需要占用床位、医护人员护理等资源,导致成本增加。当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效益时,医院的卫生收益就会受到负面影响。

以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例,研究表明,住院两周之内为高效住院期,此阶段患者诊断、治疗效率较高,边际住院费用处于合理范围。两周之后,进入中效住院期,边际住院费用开始下降,当边际住院费用降为负数之后,进入低效住院期,此时患者继续住院可能更多是维持性治疗,对医院来说,成本效益比下降 。


三、住院时间与医保结算的关联

3.1 传统医保支付方式下的情况

在过去传统的医保支付方式中,医保基金主要为治疗过程中消耗的各个项目付费。在确定药品、耗材、医疗服务项目范围和报销比例后,将报销费用直接支付给医疗机构。这种方式下,住院时间越长,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可能越多,获得的医保报销费用也就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院缺乏控制住院时间的动力,甚至可能出现过度医疗的现象,如不必要的检查、延长住院天数等,以获取更多的医保资金,从而造成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和医保基金的浪费。

3.2 DRG/DIP改革后的影响

近年来,国家推动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P(病种分值付费)改革,将过去“按项目付费”为主改为“按病种付费”为主,即“为治疗结果”付费。在这种改革后的医保政策下,医院收治患者时,会根据患者所属的病种组和对应的分值与医保基金结算。当患者实际费用超出医保分值付费的总额时,差额部分基本由医院承担。如果患者住院超过一定天数,医保分值付费的额度可能会用完,医院为了控制成本、保障运营,就会有动力控制住院时间 。

例如,在某地区实行DIP付费后,一家二级医院的老年病房,以往慢性病老年患者住院时间普遍较长,在新政策下,医院会更谨慎地评估患者病情,当患者病情相对稳定,达到可以出院进行居家康复或转至下级康复机构的条件时,会积极动员患者转院,以避免超出医保分值付费额度而导致医院亏损。这一改革有效推动了医疗控费,提高了基层医院医疗水平,但也给医院带来了新的挑战,如在强调经营收入的考核机制下,一些基层医院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


四、不同类型医院住院时间与卫生收益的差异

4.1 三甲医院的特点

三甲医院通常拥有先进的医疗技术、丰富的医疗资源和高水平的医疗团队,患者类型多元。许多“短病期”患者只需住院两三天,例如一些简单的外科手术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短时间内即可出院。这些患者周转快,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为医院带来一定的收益,同时也能满足上级对病床利用率等考核要求。对于急危重症患者,三甲医院会全力救治,尽管这类患者住院时间可能较长,但医院凭借其综合实力和多科室协作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衡成本与收益。而且三甲医院往往有较多的科研项目和教学任务,这些也能带来额外的收益和资源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部分患者长住院带来的成本压力 。

4.2 二级医院面临的挑战

二级医院体量相对较小,医保结余较少,缺乏三甲医院众多科室互相“以盈补亏”的空间。长期住院患者比例较高,尤其是慢性病康复期和老年患者。以某区级中医医院为例,该院住院病人80岁以上的占80%以上,85岁以上的占60%以上,这些“长住院”患者对医院造成了较大的经营压力。在DRG/DIP改革后,二级医院面临更大的成本控制压力。由于患者住院时间长,容易超出医保分值付费额度,导致医院承担较多的差额费用。同时,上级管理部门对公立医院的考核导向要求平均住院日逐步降低,二级医院要达到考核要求并控制亏损,就需要加快床位流转,但这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困难,如患者病情复杂、缺乏合适的转诊机构等 。


五、案例分析

5.1 某三甲综合医院的数据分析

选取某三甲综合医院的部分科室进行数据分析。在外科,对100例阑尾炎手术患者进行统计,平均住院时间为5天,住院总费用平均为1.5万元。其中,前3天的治疗费用占比较高,主要用于手术及术后初期的监测和治疗,这3天的边际成本较低,边际效益较高,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从第4天开始,患者进入康复阶段,边际成本开始上升,如需要更多的护理服务和康复指导,但边际效益逐渐降低。如果患者继续住院,虽然康复可能会更顺利,但医院的成本效益比会下降。

在心血管内科,对5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分析。急性发作期患者住院时间一般在7 - 10天,期间医疗费用较高,主要用于紧急救治和病情稳定。而对于一些病情稳定后需要长期康复治疗的患者,如果继续留在三甲医院住院,住院时间延长,医保支付额度可能很快用完,医院承担的成本增加,卫生收益下降。通过合理转诊至下级康复医院,不仅可以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也能提高三甲医院的床位周转率和卫生收益。

5.2 某二级康复医院的实际运营情况

某二级康复医院主要接收术后康复和慢性病康复患者。由于康复治疗周期较长,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在15 - 30天。在医保支付方面,按照病种分值付费后,部分患者的康复治疗费用较高,超出医保分值付费额度。医院为了维持运营,不得不控制成本,如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服务项目、缩短部分患者的住院时间,但这又可能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同时,由于医院知名度和医疗资源有限,患者来源不稳定,导致医院收入波动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医院需要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优化住院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加强与上级医院的合作,合理控制住院时间,以提高卫生收益 。


六、平衡住院时间与卫生收益的策略

6.1 完善医保政策

进一步完善DRG/DIP等医保支付政策,细化分值计算和费用结算标准,充分考虑患者由于合并症、并发症、体质特殊等原因导致医疗费用超标的情况。对于需要长期住院的特殊病种,制定专门的医保付费政策,如按床日付费等,以减轻医院的成本压力,同时保障患者的合理医疗需求。加强医保监管,防止医院为控制成本而出现不合理的拒诊、转院或减少必要医疗服务的行为 。

6.2 加强医院管理

医院应优化诊疗流程,提高医疗服务效率。通过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减少不必要的诊疗活动,增强诊疗活动的计划性和合理性。加强多学科协作,对于复杂病情患者,组织相关科室专家进行会诊,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缩短治疗时间。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将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住院时间控制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激励医护人员积极控制住院时间,提高卫生收益 。

6.3 推动分级诊疗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立健全转诊机制。三甲医院在患者度过急性期后,及时将患者转诊至下级医院进行后续康复治疗,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基层医院要积极承接转诊患者,为其提供优质的康复和护理服务。通过分级诊疗,既能提高大医院的床位周转率,又能让基层医院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整体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卫生收益的提升 。


七、结论

医院住院时间与卫生收益之间存在着紧密而复杂的关系。合理控制住院时间对于提高医院的卫生收益、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保障医保基金的可持续性以及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完善医保政策、加强医院管理和推动分级诊疗等多方面的策略,可以在保障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住院时间与卫生收益的平衡,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和政策措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市场和患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