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释绍昙"吃粥吃饭过,听风听雨眠",不过是日常饮食与作息,却道破了养生的真谛——最好的养生,从来不在刻意为之的折腾里,而在一粥一饭的烟火气、一呼一吸的自然态中。"人活着,就得有点兴致",这兴致落在养生上,便是对生活的热乎劲儿,是在粗茶淡饭里品出滋味,在风风雨雨里安住身心的本事。
一、粥饭养人,慢食里藏着光阴的慈悲
中国人的养生,从饭碗里便开始了。汪曾祺写故乡的粥,"稀得可以照见人影,里面浮着几星米粒,像夜空中的星星",这样的粥喝起来暖胃又熨帖。现代人总把养生想得太复杂,又是燕窝鱼翅,又是各种保健品,却忘了老祖宗说的"五谷为养"。粥饭是最养人的,尤其是晨起一碗白粥,米粒煮得开花,米油厚润,下肚后浑身都暖起来。《养生随笔》里讲:"粥能益人,老年尤宜。"苏东坡也有"粥后觉妙境"的感慨,他在黄州时每日晨起食粥,称"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
吃粥要慢,慢食才能细品滋味,也才能让脾胃慢慢运化。现代人吃饭像打仗,狼吞虎咽间不知辜负了多少食物的好。汪曾祺在《食道旧寻》里写过一位会吃的老人,"吃东西很精,每样菜都要尝一点,细嚼慢咽,绝不狼吞虎咽"。慢食不仅是对食物的尊重,更是对自己身体的慈悲。脾胃是后天之本,吃太快太急,脾胃来不及消化,积食、胀气便来了,各种小毛病也就跟着来了。
二、听风听雨,睡眠里修得自在心
"听风听雨眠",这境界实在妙。睡觉本是最自然的事,现代人却常常被失眠困扰。为什么?心里装的事太多,脑子里转得太快,就像一台机器始终停不下来。古人说"先睡心,后睡眼",想要睡好觉,先得让心安静下来。听风听雨,便是一种让心安静的法子。春雨淅淅沥沥,打在窗棂上,像一首天然的催眠曲;秋风穿过树叶,沙沙作响,让人想起故乡的夜晚。在这样的声音里入睡,心也跟着慢下来,静下来。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这样的雨中日午,坐在小酒店里,听着雨声,喝着小酒,看着木香花,该是多么自在的时光。心若能常存这份自在,又何愁睡不好觉?
三、不费一文钱,自然里寻得大药庐
"风光俱买尽,不费一文钱",大自然早就给了我们最好的养生资源。晨起去公园散散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看看绿树红花,听听鸟儿鸣叫,这比任何保健品都管用。汪曾祺喜欢逛菜市场,他说:"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亲近,本身就是一种养生。
古人讲"天人相应",人的身体和自然是相通的。春天万物生发,我们的身体也该顺应自然,多到户外走走,让阳气升发;夏天暑热蒸腾,要注意防暑降温,适当出汗;秋天天气转凉,要收敛神气,避免燥邪;冬天万物闭藏,我们也要养精蓄锐,好好休整。在自然里生活,跟着季节走,便是最智慧的养生。
四、心宽似海,便是人间好时节
养生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颗豁达的心。汪曾祺一生经历坎坷,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他说:"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这种乐观豁达的心态,比任何补药都滋养人。人生在世,难免遇到风风雨雨,要是总把事情放在心上,愁眉苦脸,再好的身体也会被拖垮。不如学释绍昙,"听风听雨眠",不管外面如何风雨飘摇,心里始终有一片宁静的天地。
《黄帝内经》里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心若能恬淡虚无,不为外物所扰,真气便会顺畅运行,精神也能内守,疾病自然无从入侵。生活里的小事,不必斤斤计较;人生的得失,不必耿耿于怀。吃粥吃饭,听风听雨,把日子过成一首诗,便是最好的养生。
结语:在烟火里修心,于平凡处养生
汪曾祺的文字里,总是充满了对平凡生活的热爱。他写美食,写草木,写市井百态,字里行间都是对生命的珍惜。养生亦如是,不必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不必迷信昂贵稀缺的补品,就在日常的粥饭里,在听风听雨的睡眠里,在与自然相处的时光里,在豁达乐观的心态里。正如释绍昙的诗所言,"风光俱买尽,不费一文钱",最好的养生,从来都不贵,只看你是否懂得在烟火里修心,于平凡处养生。愿我们都能在一粥一饭、一风一雨中,品出生活的滋味,活出健康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