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生命” 解码生命奥秘的跨时代布局与深度思考!

史宪杰医生 发布于2025-06-03 08:53 阅读量185

本文转载自医学故事

医学故事.健康    中华医学会理事 神经外科教授



图片发自160App

“数字生命” 解码生命奥秘的跨时代布局与深度思考

2025 年 4 月,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启动的 “数字生命” 大科学计划,标志着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正式迈入 “数据驱动、模型引导、跨尺度解析” 的新纪元。这一计划依托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 这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 “数字化描绘生命现象、精准化解析疾病机制” 为核心目标,整合多组学数据、人工智能(AI)与生物医学成像技术,试图破解生命复杂系统的底层逻辑。本文从科学范式变革、技术支撑体系、核心研究方向、跨学科融合路径、伦理挑战与全球协作等维度,深度剖析这一计划的战略布局与时代意义。

一、科学范式变革:从还原论到系统论的历史性跨越

1.1 生命科学研究范式的三次革命

生命科学的发展始终伴随研究范式的迭代:

第一次革命(20 世纪初):以 DNA 双螺旋结构发现为标志,还原论主导,聚焦基因、蛋白质等单一分子机制;

第二次革命(21 世纪初):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启组学时代,高通量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积累,但面临 “数据孤岛” 困境;

第三次革命(当前):多模态数据融合与 AI 驱动的系统生物学崛起,通过跨尺度建模解析生命系统的涌现规律(如细胞集群行为、器官功能网络)。

“数字生命” 计划正是第三次革命的典型实践。例如,传统肿瘤研究聚焦单个致癌基因,而 “数字肿瘤与肿瘤微环境” 项目则通过整合肿瘤细胞成像、免疫细胞动态追踪、血管生成模拟等多维度数据,构建肿瘤生长的数字孪生模型,揭示肿瘤 - 微环境互作的动态规律(图 1)。

1.2 数据驱动的生命系统建模

生命本质是多尺度动态系统:从亚细胞结构(如线粒体动态)到器官功能(如心脏电生理活动),再到生命体整体行为(如神经调控下的运动模式)。“数字生命” 计划通过以下路径实现系统建模:

跨尺度数据采集:利用双光子显微镜(亚细胞分辨率,<100nm)、PET/CT(器官尺度,mm 级)、全身生物电阻抗成像(生命体尺度,cm 级),构建从分子到整体的立体化数据链;

动态建模算法:开发时空卷积神经网络(ST-CNN)处理跨时间序列的成像数据,捕捉细胞迁移、突触可塑性等动态过程;

因果推断框架:结合贝叶斯网络与微分方程,解析多变量因果关系,例如在 “AI 解码生物钟” 项目中,通过昼夜节律成像数据,推断光照 - 基因表达 - 代谢通路的因果网络。

二、技术支撑体系:构建生命科学的 “数字基础设施”

2.1 多模态跨尺度成像设施:从纳米到米级的观测革命

作为国家 “十三五”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该设施具备三大核心能力:

分辨率覆盖:光学显微镜(10nm-10μm)、电子显微镜(0.1nm-1μm)、核素成像(1mm-10cm),实现 10^9 倍跨尺度观测;

模态融合能力:同步获取结构(如细胞器三维重构)、功能(如钙信号动态)、分子(如荧光标记蛋白定位)数据,例如在 “数字大脑成瘾机制” 研究中,通过双光子钙成像(功能)与介观神经纤维追踪(结构),解析奖赏回路的神经编码模式;

高通量采集:每日可处理 10^4 个细胞样本、10^3 个器官切片,为大数据建模提供原始素材。

2.2 AI 驱动的数据整合与建模平台

面对 PB 级生物医学数据,计划构建 “生命数字孪生平台”,包含三大模块:

数据中台:基于联邦学习技术,整合全国 200 余家医院的临床影像(CT/MRI)、病理切片、基因组数据,实现 “患者 - 器官 - 细胞” 三级数据关联;

模型工厂:开发专用 AI 模型库,如针对心脏电生理的物理约束神经网络(PC-NN),将电磁传导物理方程嵌入深度学习框架,提升心律失常预测精度;

模拟引擎: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在超级计算机上模拟器官手术场景,例如 “数字心脏” 项目可预演心脏支架植入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优化个性化治疗方案。

2.3 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耦合

生物标记物自动化识别:训练 YOLO-Life 模型,在病理切片中自动识别肿瘤微环境中的三级淋巴结构(TLS),效率比人工提升 50 倍;

时空组学技术突破:结合空间转录组(10μm 分辨率基因表达)与光片显微镜(3D 动态成像),在 “数字干细胞” 项目中解析胚胎发育的时空基因调控网络;

量子计算预研:探索量子神经网络在蛋白质结构预测中的应用,目标将 AlphaFold 的计算时间从小时级压缩至分钟级。

三、核心研究方向:锚定重大科学问题与人类健康需求

3.1 脑科学与认知解码:从成瘾机制到意识本质

数字大脑成瘾机制:通过光纤钙成像追踪伏隔核神经元活动,结合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分析奖赏通路的异常激活,开发 AI 戒断干预算法;

AI 解码生物钟:构建昼夜节律数字模型,揭示光照周期、肠道菌群与代谢疾病的关联,为时差综合征、失眠等提供精准干预方案;

意识的数字建模:整合脑电(EEG)、磁脑图(MEG)与介观神经连接图谱,探索意识涌现的数学表征,推动脑机接口技术突破。

3.2 疾病机制解析:从器官到系统的精准建模

数字心脏:建立心脏电 - 机械耦合模型,模拟心肌梗死对心脏传导系统的影响,开发心律失常预测 AI;

数字骨髓:追踪造血干细胞分化的时空动态,解析白血病发生的微环境调控机制,为骨髓移植供体匹配提供数字模拟;

数字肿瘤:构建肿瘤血管生成的多尺度模型,预测抗血管药物对肿瘤生长的抑制效应,优化个性化化疗方案(图 2)。

3.3 生命本质探索:从干细胞到演化规律

数字干细胞:通过单细胞成像与轨迹分析,解析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分化的表观遗传调控网络,推动器官再生研究;

数字演化:结合古基因组数据与现代生物成像,模拟物种进化中的器官形态演变,为合成生物学提供演化约束条件。

四、跨学科融合:构建 “生物 - 医学 - 工程 - 信息” 创新生态

4.1 学科交叉的三大维度

技术交叉:生物医学工程(如可穿戴式多模态传感器)与 AI 结合,实现人体生理参数的实时动态建模;

方法交叉:将控制论中的反馈调节理论引入生物钟研究,解析昼夜节律的鲁棒性机制;

数据交叉:融合社会行为数据(如手机使用模式)与脑成像数据,研究数字时代的认知退化机制。

4.2 产业转化路径

精准医疗应用:开发 “数字病理医生” AI 系统,在 10 分钟内完成病理切片的肿瘤分型与预后评估,已在 30 家三甲医院试点;

新药研发加速:通过器官芯片数字模型,模拟药物在肝脏 / 肾脏的代谢过程,将临床前药物筛选周期从 18 个月缩短至 6 个月;

健康管理革命:基于全身成像数据的 “数字健康档案”,提供个性化饮食、运动建议,降低代谢疾病发病风险。

五、伦理挑战与数据治理:构建负责任的科研体系

5.1 三大伦理风险与应对

数据隐私保护:建立生物医学数据 “联邦学习 + 区块链” 系统,确保患者数据 “可用不可见”,已申请 20 项数据加密专利;

AI 决策透明性:开发可解释 AI(XAI)技术,在 “数字肿瘤” 诊断中提供决策逻辑可视化界面,提升医生与患者信任度;

技术滥用防范:成立伦理委员会,制定《数字生命研究伦理指南》,严禁利用数字孪生技术进行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模拟。

5.2 数据治理框架

标准化建设:发布《生物医学成像数据标准 V1.0》,统一 12 种成像模态、8 类生理指标的数据格式;

算力共享平台:接入 “东数西算” 国家枢纽,实现西部算力资源与东部科研需求的动态匹配,降低模型训练成本 30%;

人才培养计划:联合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开设 “数字生命交叉学科博士项目”,培养兼具生物学背景与 AI 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六、全球协作:从跟跑到领跑的战略机遇

6.1 国际竞争格局

美国:“脑科学计划”(BRAIN)聚焦神经连接图谱,“精准医疗计划” 侧重基因组数据应用;

欧盟:“人类细胞图谱”(HCA)致力于单细胞分辨率的人体细胞建模;

中国优势:依托成像设施的跨尺度观测能力与临床数据规模,在 “数字器官”“疾病数字孪生” 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

6.2 全球协作机制

数据共享网络:加入国际生物医学成像联盟(IBIC),与美国 NIH、欧盟 EBRAINS 建立数据互认机制;

联合攻关项目: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合作 “数字肝脏” 研究,解析肝炎病毒感染的跨尺度传播机制;

技术输出:向 “一带一路” 国家提供 “数字病理 AI” 技术支持,提升全球疾病诊断效率。

七、挑战与对策:破解 “数据 - 模型 - 应用” 闭环难题

7.1 技术瓶颈

超高分辨率成像的时间成本:开发自适应成像算法,根据数据特征动态调整扫描精度,将单个器官三维重建时间从 24 小时缩短至 4 小时;

多模态数据融合误差:建立跨模态校准数据库,通过生成对抗网络(GAN)减少光学 - 电子显微镜的尺度转换误差;

复杂系统建模的可解释性:引入符号 AI 与深度学习结合的 “神经符号系统”,在生物钟模型中嵌入昼夜节律的生物学先验知识。

7.2 资源整合挑战

跨机构数据壁垒:通过 “数据信托” 机制,明确医疗机构、科研单位、企业的数据共享权责,已促成 15 家医院的数据互联互通;

算力需求缺口:规划建设 “生命科学专用超算中心”,峰值算力达 10^18 次 / 秒,满足 PB 级数据的实时处理需求。

八、未来展望:从数字生命到生命数字

“数字生命” 大科学计划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对生命认知的哲学升级。当细胞迁移轨迹、神经冲动传导、器官发育过程被转化为可计算的数字模型,人类将首次以 “上帝视角” 审视生命系统的运作规律。未来,随着量子计算、脑机接口、合成生物学的突破,“数字生命” 有望实现三大跨越:

从解析到创造:基于数字模型设计人工生命体,如具备自主修复能力的 “数字器官”;

从疾病治疗到生命优化:通过生物钟数字调节,提升人类认知效率与生理机能;

从地球生命到宇宙生命:为地外生命探测提供 “数字生命指纹” 识别模型,拓展生命科学的宇宙维度。

这项计划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标志着人类开始以工程化思维解码生命 —— 如同拆解复杂机器般解析生命系统,又以系统论思想重构对生命本质的认知。在这个数据即新 “基因”、模型即新 “理论” 的时代,“数字生命” 正引领我们走向一个生命奥秘可量化、可预测、可设计的未来。


结语

“数字生命” 大科学计划的启动,是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一次战略突围。它不仅瞄准疾病治疗的现实需求,更致力于破解生命本质的终极问题。这一计划的成功实施,将推动人类从 “观察生命” 走向 “理解生命”,并最终迈向 “设计生命” 的新境界。在技术与伦理的平衡中,在数据与模型的迭代中,我们正书写一部新的生命解码史 —— 一部由代码与细胞共同谱写、算法与基因相互诠释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