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是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恰逢第二十五个全国科技活动周,主题为“矢志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

史宪杰医生 发布于2025-05-30 14:38 阅读量75

本文由史宪杰原创


图片发自160App




图片发自160App

在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和第二十五个全国科技活动周之际,围绕“矢志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主题,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精神传承与创新实践。结合相关报道,从以下维度展现当代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一、精神传承:科学家精神的时代诠释

1. 福建科技工作者的榜样力量 

  陈景润、谢华安、林占熺等科学家以毕生钻研推动学科发展。谢华安在简陋实验室育成“汕优63”杂交水稻,累计推广近10亿亩;林占熺突破“以草代木”技术,让菌草成为全球生态治理新路径。他们的故事印证了“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

 

2. 青年接力的攀登精神 

  新一代科技工作者如上海的张铁林、夏立雪等,跨界融合脑科学与人工智能、链接算力生态,以开放思维探索前沿领域。正如中国科学院青年科研人员所言:“科研就像登山,唯有坚持不懈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二、区域实践:科技创新的福建与上海样本

1. 福建的制度创新与成果转化 

  通过人才政策培育出4名两院院士和71名青年托举人才;福大紫金氢能团队突破“氨-氢”燃料电池技术,叩响万亿产业大门;科技特派员下乡推广农业技术,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2. 上海的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青年力量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发力:傲鲨智能研发机械外骨骼赋能生活,天鹜科技用大模型精准设计蛋白质;政府通过“算力生态超市”等政策,构建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


三、协同创新:打破壁垒的集群式攻关

- 产学研融合深化:福州大学与紫金矿业合作推动氢能产业化,延续卢嘉锡院士的固氮研究传统;上海首创科创项目经理人机制,加速绿色燃料等未来产业布局。

- 跨界协作常态化:福建推动实验室与产业联动,上海建立大模型社区“模速空间”,均以协作基因突破技术瓶颈。


四、科技惠民: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温度

- 福建省农科院苏海兰扎根山野十年,将濒危药材七叶一枝花培育为“黄金草”;三明市农科院通过稻田实践教育,让孩子感受“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力量。

- 菌草技术在非洲荒漠长出菇蕾,展现中国科技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担当。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宝贵财富。今日中国,从八闽大地到黄浦江畔,无数科技工作者正以创新为楫、实干为帆,在基础研究、产业升级、民生福祉等领域书写“攀登者”的篇章。让我们致敬这份坚守与突破,共同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征程!

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展




图片发自160App


图片发自160App



战略合作伙伴的引领作用

比亚迪作为CCTV科技强国战略合作伙伴,展示了中国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的显著成就。比亚迪不仅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连续三年稳居销量榜首,还在技术研发和国际化布局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2024年,比亚迪的全球销量达到了427.21万台,研发投入高达542亿元,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800亿元。这些数据体现了比亚迪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强大实力和对科技强国战略的积极响应。

科技创新的多元化发展

比亚迪的技术创新涵盖了整车平台、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等多个领域,并推出了多项全球首创技术,如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和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这些技术不仅提升了比亚迪的产品竞争力,也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比亚迪在国际化布局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了覆盖六大洲的销售网络,并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销量领先。

科技传播与品牌建设

作为科技强国战略合作伙伴,比亚迪与央视总台携手打造科技传播新范式,通过媒体平台向全球展示中国科技企业的硬核科技实力和产业担当。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也有助于传播科技强国的战略理念,增强公众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和支持。

科技伦理与科学家精神的融入

在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科技伦理和科学家精神也被高度重视。杨庆峰教授在其著作《科技强国的理论意蕴与多重维度》中,系统探讨了科技强国建设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强调了科技伦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科技强国的四重意蕴,包括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活力的创新体系和治理体系、强大的新型举国体制保障以及强大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这些理论成果为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实践案例与区域协同创新

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还注重实践案例的研究和区域协同创新的推动。例如,第八章以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案例,分析了区域协同创新如何服务于科技强国战略。该案例不仅为理论提供了实践支撑,也为其他区域的科技创新实践提供了参考。

综上所述,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包括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布局、科技传播、科技伦理和科学家精神的融入以及区域协同创新等。这些进展不仅提升了中国科技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为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