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肠道健康日,关爱肠道健康刻不容缓
今天是2025年5月29日,也是第21个世界肠道健康日,今年的官方主题为“呵护肠道健康,焕发生命活力”(YourDigestiveHealth:NourishtoFlourish),意在鼓励公众借助简单且有效的方式,改善消化系统健康状况,进而提升整体生活质量。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也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它在人体的消化、免疫等诸多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它的健康却时常被我们忽视。
肠道不健康的原因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现代人高糖、高脂、低纤维的饮食习惯,严重破坏了肠道的内部结构和微生物的平衡。过度节食或者暴饮暴食不但增加肠道负担,而且抑制有益菌的生长,使有害菌有机可乘。此外,滥用药物,如抗生素及其他药物的不当使用会影响肠道里的有益菌群,杀死大量有益的微生物,给肠道带来长期的伤害,削弱免疫力,使身体更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缺乏锻炼
现代生活的便利性大大减少了人们的活动量,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使肠道蠕动减慢,阻碍了废物的有效排出,增加人体患慢性病的风险,使肠道的环境变得更加恶劣。
心理压力过大
现代人面临的心理压力也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压力能通过影响神经系统来干扰肠道的运作,也容易导致炎症和过敏反应,还可能使肠道变得脆弱。
肠道不健康的信号
- 肠道功能异常:腹胀、便秘或腹泻是肠道功能异常的常见表现,可能与多种疾病或生理失衡相关。这些症状若持续存在,可能出现肠易激综合征、肠道感染等疾病。
- 口臭:肠道菌群失调时,产硫化氢的有害菌过度繁殖,其代谢气体经血液循环进入肺部,通过呼吸排出形成腐臭味。
- 皮肤问题:肠道毒素蓄积可引发全身性炎症,并通过“肠 - 皮肤轴”影响皮肤屏障功能,导致痤疮、湿疹等疾病。
- 免疫力下降:菌群失衡会破坏肠道屏障功能,降低免疫细胞活性,导致病菌和毒素入血,增加感染、过敏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风险。
- 情绪问题:抑郁症患者常常伴有肠道功能异常,情绪焦虑或抑郁也可能是肠道不健康的信号。
保护肠道健康的方法
物资补给:优化饮食资源配置
- 摄入高纤维食品:如全谷物、新鲜果蔬和豆类。这些食品不仅能帮助清理肠道,还能为益生菌提供养分,促进肠道健康。
- 补充益生菌:发酵食品如酸奶、其他益生菌食品是肠道健康的好“卫士”。它们可以直接补充有益菌群,增强肠道的防御能力。
- 增加水的摄入量:要确保肠道每日得到充足的水分补给。成年人每天至少要摄入1.5升清水,这有助于保持肠道内容物的适当流动,减少便秘的风险,并帮助食物残渣正常排出。
- 减少摄入不健康食物:限制高糖、高脂肪食品等影响肠道健康的摄入量,这些食品是肠道问题的主要诱因,它们不仅增加了消化负担,还助长了有害菌的生长。
环境改善:调整生活方式
- 适度运动:增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频率,如步行、游泳或跑步等,以改善肠道活动和整体血液循环,促进肠道蠕动。
- 谨慎用药:抗生素和非必需药物都是对肠道菌群有害的外来侵略者,应减少使用。
- 缓解压力:长期的心理压力是对肠道功能的直接威胁。可通过调节心理状态、保持充足睡眠来减轻心理压力。确保高质量的睡眠是维持肠道健康的重要一环,不良的睡眠习惯可导致肠道炎症和其他功能障碍。
定期检测和自测
- 定期检测肠道菌群:建议每年1次检测,评估菌群分布(如双歧杆菌、乳酸菌比例)。
- 自测肠道运输时间:食物从入口(嘴巴)到出口(排便)所需的时间叫作“肠道运输时间”,运输得太快可能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太慢则可能让有害物质滞留,引发肠道问题。12 - 73小时排出属正常范围。可以用甜玉米测试,甜玉米的外壳含有不易消化的纤维素,能完整通过消化道并出现在便便中,因此可以用来测量肠道运输时间。
肠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肠道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且复杂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肠道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生理基础
肠道拥有庞大的神经网络,即肠神经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大脑控制使肠道正常运作。同时,肠道与大脑间存在复杂的双向通信网络,可通过神经传递和化学信号相互影响和沟通。而且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落(肠道菌群)能影响神经传递物质的合成和释放,进一步作用于大脑功能。
血清素的作用
约90%的血清素产生于肠道,而血清素的不平衡与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障碍有关。当肠道健康受损,如出现肠道菌群失衡、肠道炎症等情况时,血清素等的分泌就会受到干扰,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心理对肠道健康的影响
激素和神经递质的作用
长期的压力、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会使身体分泌一些对肠道不利的激素和神经递质,破坏肠道的正常粘膜屏障和菌群平衡,进而引发肠道炎症。
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负面情绪还会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例如暴饮暴食、缺乏运动等,这些不良习惯会进一步损害肠道健康。
相关疾病风险
结直肠癌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发病率第二高的癌症,其高发除了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外,压力过大、情绪长期处于压抑状态等也可能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研究证据
大量科研证据证实了情绪与肠道健康之间的相互影响。比如,慢性应激状态下,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会显著减少,而当情绪得到改善时,肠道症状也会有所缓解。
情绪管理对肠道健康的益处
情绪管理对肠道健康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
维持肠道屏障功能
当人们处于长期心理压力下,身体应激反应系统被激活,会释放皮质醇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干扰肠道的正常功能,破坏肠道屏障,增加肠道通透性,进而引发肠道炎症。而有效的情绪管理能够降低心理压力,减少应激激素的释放,避免肠道屏障受到破坏,使肠道屏障能够正常发挥阻止病原体和毒素等有害物质进入血液,同时保证营养物质顺利被吸收的作用,从而维持肠道的健康状态。例如,通过情绪管理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肠道上皮细胞能更好地构成坚固的肠道屏障,减少有害物质进入血液引发系统性炎症和免疫反应的风险,降低像炎症性肠病、糖尿病和代谢综合症等疾病的发生几率,这些疾病一旦发生不仅损害身体健康,还会影响情绪。
稳定肠道微生物群
情绪波动会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让有益菌群减少,有害菌群增加。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常伴随着消化问题,并且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群的平衡,进一步影响消化和吸收,还会影响免疫系统,增加感染风险。进行情绪管理,避免情绪的过度波动,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物群的稳定。健康的肠道微生物群能帮助我们分解食物、促进营养吸收,维持免疫系统的稳定,减少炎症反应。例如,稳定的情绪能让肠道中的有益细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等保持一定的数量和活性,更好地发挥对肠道健康的积极作用。
促进肠道正常蠕动
情绪状态对肠道的蠕动功能有着显著影响。焦虑会使胃肠道过度活动,可能导致腹泻或肠易激综合症;抑郁症则会使胃肠道蠕动减缓,出现便秘。通过有效的情绪管理,缓解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能够使肠道的蠕动功能恢复正常,避免出现腹泻、便秘等消化问题,保证排便正常,使消化系统能够更好地完成消化和吸收食物的过程,让身体获得充足的营养,进而促进整体的身心健康。
降低肠道疾病发生风险
肠道健康与情绪之间相互影响,不良情绪可能引发肠道疾病,而情绪管理可以打破这种恶性循环。通过调节情绪,减轻心理压力,降低了肠道炎症的发生几率,减少了肠道菌群失调和肠道屏障受损的风险,从而降低了各种肠道相关疾病的发生风险。例如,能够降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症等疾病的发病可能性,让肠道保持健康状态,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