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颠覆!经常玩手机,痴呆风险下降!

史宪杰医生 发布于2025-05-06 22:59 阅读量380

本文转载自iNature

高  iNature 2025年05月05日 08:41

iNature使用数字技术的第一代人已经到了出现痴呆症风险的年龄。数字痴呆症假说预测,终生接触技术会恶化认知能力。另一个假设是,这种接触导致技术储备,其中数字技术促进了保持认知的行为。

2025年4月14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Jared F. Benge、贝勒大学Michael K. Scullin共同通讯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IF=22.3)在线发表题为“A meta-analysis of technology use and cognitive ag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中老年人如果日常使用手机、电脑、互联网等数字技术,患认知障碍的风险竟然会降低58%。



图片发自160App

说到认知老化,生物不是命运。一些老年人表现出强大的认知功能,甚至在面临广泛的神经病理学变化时也是如此。这种针对老年期神经病理过程的弹性产生了认知储备理论,该理论认为,暴露于复杂的精神活动会导致老年期更好的认知健康。复杂的精神活动通常由各种变量来衡量,如受教育年限、社会互动频率以及对认知要求高的休闲活动的参与程度(例如,阅读、填字游戏)——其中一些活动已经成为人类经验的一部分长达数百年甚至更久。然而,今天的老年人代表了第一批经历了认知领域根本性转变的人:长期接触数字技术。

早期研究发现,老年人在学习新技术时表现出相当大的困难,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具有各种认知能力的老年人能够学习使用现代商用数字技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老年人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尤其突出,当时视频通话和虚拟会议在老年人中广泛采用,这些行为本身可以扩大和加强社会联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导致认知能力下降的心理健康影响。此外,数字休闲活动,如电脑游戏,在老年人中有所增加,这些活动似乎对晚年的认知有好处而不是坏处。最后,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将认知卸载到数字设备上可以让老年人补偿与年龄相关的认知控制、记忆和导航能力的下降,即使面临认知下降也能提高功能表现。



图片发自160App

调整不同潜在混杂因素后效应量的差异(图源自Nature Human Behaviour)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了一个元分析框架来调查对日常数字技术的一般/自然参与是否在横向和纵向上与中老年人认知的好坏相关。数据显示,那些经常使用电脑、手机和互联网的人,患MCI的风险比不常用的人低了整整58%。

即便真的开始走下坡路,速度也慢了不少--比起不怎么上述用数字技术的人,认知退化的速度平均慢了26%。

结果发现:相较于不常用的人,用电脑、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群体认知退化风险分别下降46%、58%和49%。在控制了教育水平、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健康状况等干扰因素后,数字技术对认知的保护效应依然显著。总的来说,这项研究结果支持“技术储备假说”,即数字技术使用对认知具有保护作用,未发现普遍的“数字痴呆”现象。

参考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25-02159-9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