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故事.健康 中华医学会理事 神经外科教授
北京“互联网健康乡村门诊”建设:打通基层医疗“最后一公里”
一、政策背景与目标:以“互联网+”赋能基层医疗升级
2025 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提出“全面推进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将“互联网健康乡村门诊”建设作为关键抓手,致力于解决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服务能力薄弱的难题。按照规划,今年将新建 30 个“互联网健康乡村门诊”,这是在 2024 年已建成 86 个同类门诊基础上的持续拓展,旨在借助互联网技术缩小城乡医疗差距,确保村卫生室医保定点全覆盖,并推动村卫生室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管理率超过 70%,让农村居民无需远行,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三级医院专家的远程诊疗服务。
二、基层医疗体系升级:硬件设施与服务能力双提升
(一)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近年来,北京市持续发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造。2024 年,全市新建、改造了 947 家基层医疗机构,配置了 3.4 万台 / 套设施设备,其中 106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 CT 设备。2025 年,改造升级工作将更进一步,优化布局,着重推进血液透析、睡眠医学等专科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覆盖范围,目前康复医学科和口腔科的覆盖率已分别达到 60% 和 75%。
(二)专病特色科室建设
聚焦高血压、糖尿病等 13 种慢性病,全市 231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建成 498 个专病特色科室,并计划新增创面门诊等病种科室。同时,依托 66 家三级医院的 161 个临床科室作为培育基地,促进基层诊疗的标准化与同质化,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的精准度与专业性。
(三)儿科与老年健康服务全覆盖
为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医疗需求,2025 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基本实现儿科诊疗全覆盖,截至当前,已有 352 家机构提供儿科服务。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计划建设不少于 20 家社区记忆门诊,为认知障碍老年人提供专业服务,并确保 65% 的老年人口得到规范健康管理。
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干预”
(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深化
北京市家庭医生签约率已达到 45%,其中重点人群(如“老老人”)签约率超过 90%。2025 年,将建成不少于 15 个家庭医生健康管理中心,整合预防、筛查、治疗和管理功能,为有需求的“老老人”实现应签尽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二)慢性病与体重管理创新
首批 8 类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已被纳入长期处方服务范围,患者可一次性获得最长 12 周的用药量,减少往返医院的频次。结合《北京市“体重管理年”活动方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增设体重管理门诊或营养门诊,并将体重管理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助力居民控制体重、预防慢性病。
四、技术赋能与资源下沉:构建城乡医疗共同体
(一)互联网诊疗的“最后一公里”实践
“互联网健康乡村门诊”通过远程会诊、AI 辅助诊断等技术,搭建起三级医院专家与基层医生实时协作的桥梁。例如,房山区窦店镇居民借助该平台,能够直接连线天坛医院专家,完成影像诊断和用药指导。在 2024 年的试点期间,中医博士生团队通过此平台提供了 2 万余人次的中医药服务,让基层群众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资源。
(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常态化
城市 51 家三级医院对口支援远郊 156 家乡镇卫生院,20 余名退休医学专家定期前往生态涵养区服务。2025 年,将扩大中医博士生基层实践规模,并启动“十、百、千社区卫生人才”遴选计划,为基层医疗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强化基层人才储备。
五、成效与展望:基层医疗的“北京模式”
北京市通过“互联网健康乡村门诊”建设,已初步构建起“基层首诊 — 远程支持 — 双向转诊”的服务闭环。2024 年相关数据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延时服务 1595.8 万人次,完成疫苗接种 25.8 万人次,基层首诊率显著提升。随着 2025 年 30 个新增门诊的落地,农村居民就医的便捷度和对基层医疗的信任度有望进一步增强。
北京市的“互联网健康乡村门诊”建设,不仅是技术赋能医疗的创新实践,更是推动医疗资源公平分配的制度突破。通过硬件升级、服务细化、人才下沉与技术融合,北京正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基层医疗高质量发展路径,为全国城乡医疗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北京经验”与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