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免疫治疗现状

史宪杰医生 发布于2025-04-13 12:34 阅读量280

本文由史宪杰原创


研究成果方面:发现关键调节因子

复旦大学研究团队于2024年10月18日在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的研究论文指出,研究人员对高和低B细胞浸润的HCC样本的表达差异进行探索,发现抑制PRP19表达可促进肿瘤组织中B细胞浸润,并阻碍HCC的生长。机制上,PRP19与DDX5相互作用,导致DDX5蛋白的泛素化和降解,减弱的DDX5会破坏CXCL12mRNA的稳定性,通过CXCL12/CXCR4轴抑制B细胞招募和浆细胞分化。此外,在小鼠模型中,采用CXCR4 + B细胞的过继转移结合CXCL12治疗有效地抑制了HCC的发生,从而重塑了免疫反应。PRP19、DDX5和浸润B细胞的表达被认为是HCC患者的临床预后指标。

一线双免疫联合疗法获批

2025年4月,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与伊匹木单抗注射液的联合疗法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新增适应证,适用于不可切除或晚期肝细胞癌成人患者的一线治疗,成为中国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的肝细胞癌一线双免疫联合疗法。此次获批基于Ⅲ期CheckMate - 9DW研究,该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首次证实免疫治疗方案用于肝细胞癌一线治疗,疗效可显著优于两种既往标准治疗药物(仑伐替尼或索拉非尼)。研究主要终点结果显示,双免疫联合疗法的中位总生存期(mOS)为23.7个月(对照组为20.6个月),显著降低21%的死亡风险(HR0.79,p = 0.018)。次要终点方面,双免疫联合疗法的客观缓解率(ORR)为36%,相比对照组(13%)改善近3倍;中位缓解持续时间(mDOR)可达30.4个月,较对照组(12.9个月)改善2倍以上。研究中,双免疫联合疗法方案整体安全性可控,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1%(对照组42%)。


临床应用方面

治疗效果

在临床应用中,免疫治疗已展现出一定成效。例如,肝癌的第二期全世界临床研究中,让使用标靶药品后仍失效的患者接纳免疫疗法(Nivolumab),有22%的患者能够有效地控制住肿瘤,使其不再扩张、乃至让肿瘤部分或所有消退。若选择历年来记录中结果最好的值来统计,肿瘤被控制的占比能高达55%,并于2017年9月22日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处(FDA)审批为肝癌的第二线用药。另一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embrolizumab)在肝癌的第二期全世界临床研究中,让使用标靶药品后仍失效的患者接纳免疫疗法,约有18%的患者可有效控制肿瘤,肿瘤被控制的占比甚至能高达6成,也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处(FDA)审批为肝癌的第二线用药。此外,相比单纯使用标靶药品,免疫疗法平均可使病人多活接近5个月,能生存超出18个月的患者有将近三成,且在往后的2年中,这群患者的病情似乎也未再恶变。

副作用

根据临床研究的汇报统计,肝癌病人在免疫治疗后的病症以皮疹、甲状腺亢进、下丘脑垂体不高及胃肠道、肝脏的免疫过度反应较为广泛,相比放疗导致的脱发等,这些病症大多可运用药品得到控制,总体的不适感也较轻微。

未来展望方面

目前,现有免疫治疗方案在缓解率、缓解持续时间等方面仍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整体疗效亟待进一步提升。未来会有更多的免疫疗法实验,包含免疫药品合并免疫药品、免疫药品合并标靶药品等合并治疗应用于肝癌治疗,医学界预估会有更多振奋人心的结果,让更多肝癌患者受益,也让接受免疫疗法的肝癌患者能享有较好的生活质量。




肝癌免疫治疗副作用管理

常见副作用

免疫相关性毒性反应

当免疫系统被激活时,可能会导致免疫相关性毒性反应的发生,如免疫性炎症性病变、自身免疫性病变等。

艾瑞卡免疫治疗副作用

艾瑞卡注射液是用于肝癌免疫治疗的抗肿瘤药物,其副作用包括发热、胃肠道反应、皮肤皮疹、肝功能损伤等。具体如下:

- 发热:该注射液为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注射后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肿瘤坏死,从而引起机体发热。但大部分为低热,体温多低于38.5°C 。

- 胃肠道反应: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患者出现恶心、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 肝功能损伤:药物需要经过肝脏代谢,其本身或代谢产物可能会对肝脏造成损伤,引起转氨酶升高,大部分患者能够耐受,少部分患者会出现肝区不适、低蛋白、腹水、胸水等症状。

放疗副作用

肝癌放疗后也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在免疫治疗结合放疗时也需要关注,具体如下:

- 肝功能损害:可能引起肝功能损伤,比如使机体内的转氨酶升高,同时伴有胆红素升高。

- 消化道症状:导致胃肠道的消化能力减弱,很容易引起腹胀、腹痛、食欲减退等,部分患者可能会诱发放射性肠炎或放射性胃炎。

- 皮肤及脏器损害:可能会引起皮肤灼伤,还可能会造成周围脏器产生粘连或穿孔等。

管理策略

药物调整

- 针对发热:艾瑞卡免疫治疗导致的低热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多喝水即可。若体温较高,可根据医生建议使用退热药物。

- 针对胃肠道反应:可使用一些保护胃肠道黏膜、促进消化的药物来缓解症状。对于免疫治疗引发的胃肠道免疫过度反应,也可运用药品进行控制。

- 针对肝功能损伤:若出现转氨酶升高,可使用保肝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艾瑞卡免疫治疗导致的肝区不适等症状,要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 抗感染:对于放疗后可能出现的感染情况,如放射性肠炎或胃炎引发的感染,可使用抗生素,如头孢类或阿莫西林等进行治疗。

饮食管理

- 放疗后:放疗后患者胃肠道消化能力减弱,饮食上应选择易消化、清淡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减轻胃肠道负担,缓解腹胀、腹痛、食欲减退等症状。

- 免疫治疗期间:整体应保证营养均衡,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对抗副作用。

生活方式改变

- 保持良好作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减轻免疫治疗和放疗带来的疲劳感。

- 适当运动: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改善身体机能,缓解副作用带来的不适。

密切监测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在免疫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如血常规、肝肾功能、体温等,以及患者的症状表现。一旦发现副作用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暂停免疫治疗或采取其他对症治疗措施。

- 对于放疗定位和复位过程,要确保精准性,以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降低副作用的发生风险。患者需配合医生保持体位稳定,定期进行复位检查。


免疫治疗期间保护胃肠道的方法

饮食调整

选择合适食物

- 清淡易消化食物:选择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这样不会加重胃肠道负担。例如小米粥、软面条、山药糊等,这些食物质地柔软,易于胃肠道消化和吸收。

- 高维生素食物:适当增加维生素含量高的饮食,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如苹果、橙子、菠菜、西兰花等,它们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胃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

- 高蛋白食物:摄入一些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鱼肉等,能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增强免疫力,促进胃肠道的修复。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 规律进食: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让胃肠道保持规律的消化节奏,有助于其正常运作。

- 细嚼慢咽:吃饭时细嚼慢咽,可使食物充分咀嚼,减轻胃肠道消化食物的负担。

药物干预

保护胃肠道黏膜药物

对于免疫治疗后出现胃肠道反应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保护胃肠道黏膜的药物,以减少药物等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和损伤。

抗感染药物

若免疫治疗期间胃肠道出现感染情况,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病情开具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或头孢类药物,预防或治疗继发感染。

生活方式改善

保证充足休息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利于胃肠道的恢复和正常功能的维持。

适当运动

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密切观察与及时处理

关注症状

在免疫治疗期间,要严密地观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临床症状,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对症治疗

对于出现严重胃肠道反应的患者,要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如出现明显的放射性胃肠炎,要及时给予对症消炎等治疗措施。

相关疾病: